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电商精准扶贫,为什么是京东?

   时间:2016-01-26 11:40:04 来源:搜狐科技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去年京东年会时,刘强东第一次提出希望京东成为“国民的京东”,并指出国民企业就是“为社会创造最大价值的企业”。今年年会时,刘强东对“国民京东”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京东正式承诺,从2016年开始希望通过农村电商的方式,每一年都能够带领中国50000个家庭脱贫。

而就在京东年会结束不久,又传来国务院扶贫办与京东集团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消息。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产业扶贫、创业扶贫、用工扶贫”三大模式,以电子商务手段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那么,为什么国务院扶贫办会“钦点”京东作为战略合作方?京东凭什么能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京东模式夯实电商扶贫根基

京东模式的核心是自营和自建物流,在多年来的电商激战中,京东也是凭借这两把“金刷子”持续领跑电商行业。而就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而言,京东的自营和自建物流模式则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基于电商的精准脱贫。

一方面,京东自营已经成为网购时代的金字招牌,用户上京东买自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京东自营象征着商品的品质、服务相较其他电商平台更为值得信赖。在这种优势的基础上,京东立足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在200个贫困县和2.5万个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打造自有品牌,将能显著提升贫困地区自有品牌的影响力,为贫困地区的自有品牌加以背书,帮助这些自有品牌快速赢得用户认可,打开销路。

另一方面,京东近两年一直在着力农产品和生鲜电商发展,京东的这一发展方向恰恰与基于电商的产业扶贫高度吻合。这不仅因为贫困地区往往有着理想的生态种养殖环境,和较为丰富但尚未被商业开发的特产农产品和生鲜产品,而且在京东自建物流配送模式下,特别是京东冷链建设的支撑下,将有助于实现连接城市与农村,通过加大在仓储、配送方面的投资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进城物流体系,从而让贫困地区的生鲜农产品能搭上京东的快车,直通城市,以京东模式奠定连接城乡、精准脱贫的基础。

“小康鸡”打开京东扶贫想象空间

在签约仪式上刘强东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京东准备以免息贷款形式支持贫困地区小康鸡的养殖,发放到扶贫办指定的真正的贫困农户家里。每家发一百个鸡苗子,每个鸡崽可以戴一个鸡脚环,每天监测鸡走了多少路,走的步数越多说明它真正散养的,价格卖得越贵。我们目前在城市里能买到的大部分鸡是圈养,从生到死行走的距离不超过3米。而贫困地区老乡散养的鸡,在当地市场却只能卖30块钱。对于贫困地区养殖的小康鸡,我们将以更高的价格收购,然后在京东销售。”

由此来看,京东的电商扶贫不仅已经有了框架,而且也有了具体的践行举措。小康鸡的打造,不仅有望在京东自营+自建物流模式下实现贫困农户、消费者和京东的多方共赢,而且也无疑能开启一种崭新的扶贫模式,从“小康鸡”到“小康猪”、“小康菜”等各类小康农产品和小康生鲜食品,将时日可待。

而这一切,无不依赖于京东的自营+自建物流模式,这不仅能夯实电商精准扶贫的根基,而且能在实际的扶贫过程中将京东的模式优势与贫困地区的生鲜农产品、特产商品丰富的优势结合起来,在京东不断加大在贫困地区物流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精准到位的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

京东渠道下沉能让精准扶贫深入再深入

刘强东在致辞中还表示,京东做公益和慈善并不是今天提出来的,十几年来每一年都在做。而这次和扶贫办合作是非常看重扶贫办把全国真正贫困的人口建了档案,能够让所有的努力真正做到精准。

实际上,在扶贫办的档案精准之上,京东近年来的渠道下沉战略,更是能让电商精准扶贫准上加准。

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2月31日,在中国的17万个村庄,每一个村庄都已经有了京东的乡村推广员。而整个中国60万个村庄,京东准备覆盖40到45万个。

而在这一数据背后,实际上是京东的渠道下沉战略在发挥作用。除了销售渠道下沉中的乡村推广员,京东的物流配送体系也不断下沉,京东的采购渠道也在不断下沉,在这一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用工就业机会。这恰恰能让京东更好的践行用工扶贫模式。而渠道下沉的另一效应,在于对创业扶贫的拉动。眼下正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时代,创业扶贫可谓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一种扶贫模式。而京东的平台效应和渠道下沉战略,将能为创业扶贫打开“绿色通道”。

通过为100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合格人员进行电商扶贫知识培训,将让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年轻人投入到京东平台的创业中来,不论是就业用工,还是加入类似小康鸡的种养殖计划,或是在贫困地区的自有品牌和“扶贫示范1号店”建设中发光发热,都算得上是一种创业,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一人创业全家致富。这已经不是梦,而是正在照进现实。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