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干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当道的今天,分享信息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你可曾想过自己所发布的消息有可能会被这些社交平台永久存储在服务器中?以前所发布的信息很可能会以某种方式和你「不期而遇」,Facebook 最新发布的「往昔今日」功能就给许多用户带来了不小的烦恼。《卫报》的撰稿人 Leigh Alexander 以文艺的笔触为我们敲响了信息发布的警钟。你还记得自己在去年的今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吗?3 年前的今天呢?Facebook 可以。如果你是 Facebook 的重度患者,那么你或许已经注意到了 Facebook 自去年开始就一直在提醒你自己在往年今天的心情。
「我们非常关注你在 Facebook 上所分享的点滴回忆。」Facebook 充满温情地吟咏道,它会以怀旧的风格向你展示某张图片,又或者是某段时间之前的状态更新。从理论上看,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创意——我们会上传大量的信息到网络,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甚至会忘记自己究竟曾经上传过哪些信息,偶尔记起确实是一个有趣的体验。当然,你会有兴趣看回六年前某位朋友的婚礼,你会回想起自己在这场婚礼上收获的乐趣。你或许也有兴趣看看自己 3 年前上传的一家最喜欢的咖啡厅的照片,毕竟在今天你喜欢做的又何尝不是这些事情呢?多么美好的旧时光啊!
奈何 Facebook 的算法总是会过于频繁地选取那些我们不堪回首的信息。某张关于零食的照片或许尚算无伤大雅,更要命的是 Facebook 有时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给用户推送他们宣告失业、和前度嬉戏、宠物逝世甚至是家人患病等信息。这些信息会和轻松愉快的每日祝福一块推送,让人感觉非常突兀。你仅需在 Twitter 上翻阅和 Facebook 的这种推送业务相关的问题即可发现用户的各种「惨痛」经历,有一位用户甚至抱怨 Facebook 曾经非常「贴心」地向她推送了她曾经发布的一则关于某位朋友的寻人启事,但现在这位朋友已经逝世。
还有用户曾经在 Facebook 上发布过和母亲的癌症治疗效果有关的信息,尽管这位母亲现在并无大碍,但看到这些信息还是难免让人心生不快。Facebook 那「贴心」的回忆盒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刺激」体验,不少离婚的夫妻会收到之前婚礼派对照片的推送,已经绝交的朋友也会收到和对方相关的信息。
Facebook 似乎还在对这项功能进行研究,他们把这项功能称为「昔日重现」(On This Day)。在去年十月份的时候,Facebook 为这项功能增加了过滤装置,用户可以将特定日期或者人物的相关信息屏蔽。但一位女士却表示能够过滤一段时期的功能对她而言非常必要,因为她希望将青春期之前的时光全部都屏蔽掉。但就 Facebook 的现有风格而言,这些功能相比不会放在明显的位置(目前放置在帮助中心),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或许并不容易找到这些功能。此外,目前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可以关闭这项功能的选项。我们甚至还和 Facebook 的外部公关公司取得了联系,并向他们确认这项功能的工作机制,但他们并不愿意提供帮助。
尽管确实有许多用户并不喜欢「昔日重现」这项功能,但还是有一部分人觉得这项功能非常惊艳。在将来,我们可以期望看到一大批人们「不愿意」接纳的功能在 Facebook 上线。但由于 Facebook 已经成为了许多用户的社交中心(人们会在 Facebook 上聊天或者和一些不相熟的人保持联系),因此我们只能忍受这些不合理的功能。相信不少人都已经在 Facebook 上储存了大量的数据,但谁又知道 Facebook 打算如何处置我们的这些信息呢?
不论如何,这项功能给我们带来的教训绝不仅仅是一些和阴谋论或者依赖性相关的命题。我们之所以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除了和 Facebook 的「侵略」有关之外,我们自己也脱不了联系:因为我们实在是过于将自己暴露在风险之中了。当然,我们从未想过这些被发布的信息终有一天会被以「回忆」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最核心的还是这两个问题:如果说我们从刚开始就不打算让自己发布的信息构成自己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服务器上存储它们呢?我们究竟应该自发创造了一些可以长存于世,同时也值得回忆的事物,还是应该受控于各种社交平台,并让后者决定哪些才是值得回忆的时刻?
社交平台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使用电脑和自我表达的方式。现在的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状态更新和短消息,经过长期沉浸的想法已经逐渐变得稀有,我们汲取信息和文化的首选方式往往是「索取」。由于我们有各种各样可供实时沟通和分享的平台,这些工具只为当下的某个时刻服务,它们的设计者并没有考虑长远的问题。因此,我们所发布的许多信息的「保质期」都很短,我们总是期望这些信息可以「过期作废」。即便是本人所撰写的一些专栏文章,其「保质期」也不会很长:许多文章在 5 年,甚至是 1 年后就会过时。一旦时机已过,这些文章的逻辑性和实用性都将荡然无存。
我们时长把社交媒体当做是发布公告和保存重要时刻的工具,但更多的时候这些平台仅仅是一个锡罐电话,它们所承载的仅仅是我们喋喋不休地向这个冷漠的世界诉说的话语。或者更进一步,这些平台可以赋予我们「大声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在这喧嚣的世界大肆宣告自己的时刻。
这项不大实用的功能向我们警醒了线上生活的脆弱性。如果说我们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了各种时事热点和潮流资讯上面,我们真实的历史又该由谁来书写呢?
尽管本人也是一名深度社交媒体用户,但至少我的童年还曾经用鞋盒收藏过纸质照片和一些笔记本。我的父母亲非常珍重家里的照片集以及几个歪歪曲曲的家庭录像带,那就是我们全部回忆的源泉了。在成长过程中,记忆一直都是那么的亲近、专属。在小时候,我们会将和显著事件相关的纪念品珍重地折叠起来,并将它们秘藏在屋子里。今天我们的许多信息(不论是多么琐碎、经不起推敲的信息)都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被那些我们并不信任的平台存储了起来,而且它们使用的存储方式对于我们而言毫无意义。现在甚至连完全忘却那些我们不愿回想的记忆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因为信息一旦在互联网上留下了痕迹,别有用心的人总有办法将其重新挖掘出来。
试问,10 年以后你还希望看到自己某天对天气所作的抱怨吗?你可曾想象自己陈旧的政治见解、某次寻求援助的呼声、某段已经完结的关系甚至是某次头疼的经历会在未来某一天和你不期而遇?在信息完全被别人掌握的情况下,我们要如何才能正确地接触那些自己希望记住的信息?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触碰不堪回首的记忆?关于我们的一个更加长期,同时也更加接近本质的在线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在线形象更加接近自己的品质?这些问题不论在技术上还是文化上都是有趣的挑战。
我身边有许多朋友会使用 Timehop,这款应用几乎就是 Facebook「昔日重现」功能的前身。在得到充份授权的情况下,Timehop 可以获取你在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Foursquare、Flickr,甚至是相册上的所有信息。一只恐龙造型的卡通吉祥物会向你展示你在往年今天所分享的一切信息,你还可以浏览好友的历史信息。你甚至可以重新对这些历史信息进行包装(应用会提供各式各样的装饰相框),并再次进行分享。这款应用所提供的定制化功能并不出色,但效果却非常惊人。Timehop 和 Facebook 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允许用户对自己的空间进行定制,因此用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希望分享的信息和分享的方式。
但这项可以自己决定过去信息出现与否,管理他人浏览和互动的方式,以及自行决定相关信息是否应该删除的权利已经越发变得遥不可及。在多个维度上,我们已经失去了和自己相关的在线信息的控制权。在 2014 年欧洲联盟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开启了关于「被遗忘权」的讨论,这场讨论一直持续至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解决在线信息问题的第一步。
你的孩子不会再有珍藏在鞋盒里面的照片以及笔记,他们从小就习惯于使用各种可联网的平台以及服务。他们的整个历史——从你发布的胎儿超声波照片到他们长大成人的每一个分享的瞬间——都会被存储在这些平台的服务器上,并有可能成为相关服务提供商的财产。
除非我们可以重获在线信息的控制权,或者开发出一套评估在线信息价值和潜在后果的工具,否则我们所发布的包罗万象的信息将会长存于网络世界,进而成为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