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鸿海并购夏普:郭台铭的现实能否如理想丰满?

   时间:2016-02-26 11:01:27 来源:搜狐科技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夏普董事会日前批准了鸿海集团提出的62.4亿美元收购提议,至此,一直期待并购夏普的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终于如愿以偿。那么问题来了,并购夏普之后,郭台铭领导下的鸿海集团真的可以像当初并购之前那样实现并购后的理想或者说并购之后的现实真的可以如理想般丰满吗?

由于郭台铭对于夏普一直情有独钟,所以外界对于鸿海集团并购夏普的分析已经很多,总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是有利于鸿海旗下的富士康拿到下一代苹果iPhone的订单和提升利润率。业内知道,富士康一直是苹果公司iPhone和其他设备的最大组装厂商(代工),且贡献了富士康近一半的营收,而夏普生产显示面板,是苹果的一大供应商,并购后的富士康会在利润率上拥有更大话语权,进而间接提升富士康的利润率(富士康目前的利润率仅有微薄的3%)。

从目前构成iPhone的物料成本构成看,显示屏占据了大头,例如在HIS拆解iPhone6 Plus的物料成本231.5美元的构成中,显示屏的成本为52.5美元,占据整个iPhone6 Plus成本的23%左右,从这个意义上看,并购夏普,对于富士康面向苹果iPhone代工的业务确实有降低成本和提升利润率的作用,但这之中有若干变量因素不容忽视,一来是苹果下一代iPhone是否会像业内预测的采用夏普的IGZO显示屏(苹果之前推出的iPad Pro使用的就是夏普供应的IGZO显示屏),其次是苹果iPhone未来整体的业务表现,毕竟需求决定供给,最后就夏普竞争对手(例如三星、LG等)在显示面板技术和市场的表现。这是因为苹果为了保证产能和更多议价权已经开始采取多供应商的策略(例如之前A9芯片同时台湾的选择台积电和三星制造供货),如果未来三星和LG在显示面板技术上能够赶超或者与夏普并驾齐驱的话,不排除苹果在选择夏普显示屏的同时,也会将三星和LG列为显示屏供应商名单的可能性。

提及显示面板技术,郭台铭之所以并购夏普,是因为夏普在显示面板技术在业内的领先性(例如业内经常提到的氧化铟镓锌—IGZO),至少与韩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三星和LG等相比,并希望借此真正开始其从低技术、低利润率的代工向高技术、高利润的企业转型。不过据业内分析,除了夏普之外,三星和LG已经得到了IGZO的授权,而中国南京中电熊猫之前也与夏普进行了合作,其8.5代线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已建成并于去年3月投产,成为继夏普之后全球第二个,中国第一个实现IGZO液晶显示面板大规模量产的企业。如果上述的分析属实,那么郭台铭并购来的夏普的技术恐怕绝非之前外界所说的那么领先,至少在独具性上是如此。尽管并购后,郭台铭可以借相关的专利授权获取一定的营收和利润,但从之前夏普的业绩表现看,这种模式的作用相当有限。最终还是要看含有此技术的成品的竞争力。

接下来的就是所谓的整合能力。据称此次并购之所以被夏普接受,除了价格之外,富士康对夏普做出的四大承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四大承诺具体包括:收购之后,继续使用夏普品牌;维持夏普的独立性;不对夏普下达裁员计划;绝不泄露夏普的面板、屏幕等核心技术。不过从目前看,其中的某些承诺其实已经“走样了”,尤其所谓不裁员的承诺。业内知道,几乎所有被并购的企业,裁员几乎都是必选项,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我们之所以列出郭台铭的所谓四大承诺,是说如果未来郭台铭不能严守的话,很可能加大整合的难度和延长整合的时间,但就目前夏普和鸿海集团的业绩表现看,任何整合的拖延对于鸿海集团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说道业绩,日前,夏普公布了2015财年前三季度财报,净亏损1083亿日元,约合9.3亿美元,其中液晶业务现在是公司最大的拖累,而在2014财年夏普已经亏了2223亿日元,2015年很有可能再度亏损。相比之下,2015财年鸿海集团营收为44830亿新台币,约合1354亿美元,同比增长6%,为近年来最佳,但低于郭台铭此前设定的10%目标。也就是说,并购夏普之后,短期内,郭台铭会承受不小的业绩压力。而这种压力与我们之前所述的苹果自身的选择和技术上授权及对手的表现、整合的能力等又息息相关。即如果上述因素向正的方向发展,这种短期内的业绩压力会得以缓解,如果向负的方向延展,则业绩压力无疑会被放大。

综合上述简单的分析,我们认为此次郭台铭如愿并购夏普,理想相当丰满,其整体向好,但由于其中已经存在的事实和待考量部分因素,又使得郭台铭要想让并购夏普之后的现实像理想般丰满变得颇具挑战性。实际上就在夏普同意此次并购交易之后,有报道称,夏普还有约合200亿人民币的“或有债务”,进而可能会拖延并购的进行,这恰恰说明商场中的某些变量或者说事实总是比理想要更真实。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