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移动作死,让飞信成明日黄花

   时间:2016-02-29 13:30:07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过去的故事是不能假设的,但可以用一种方式来缅怀,在TMT领域这或许像是在炒冷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像是一种借鉴。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上,任何曾经的巨无霸都有可能被抛弃到不知名的角落里。

第一次接触飞信是来自朋友的一条短信,电话号码是一串很长的数字,可是短信正文却标注着一个熟悉的名字,我起初以为是诈骗短信,但是正文的确是这位朋友的语气,而在正文的最后加了一句关于飞信的介绍。随后,这样的短信越来越多,飞信走进了我的生活。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飞信有两个好处无可取代:短信分组、好友互发短信免费。分组发送在手机上操作固然可以实现,但实在太过繁琐。短信免费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事情。

飞信经历过辉煌期,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提供的数据曾显示,飞信用户量已经超过2.7亿。飞信在2013年的月度活跃用户也保持在接近1亿。但就目前百度指数来看,飞信已经基本没人提起。

飞信的普及与短信的盛行密切相关,但飞信也随着短信的消亡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说起来很可惜,因为飞信原本是有机会做得更好,飞信的思路也并不一定要唯短信马首是瞻,但却在中移动的不断作死下走到了现在这步田地。

为什么说飞信是有机会的?

首先,飞信赶上了智能手机的潮流。飞信是2007年推出的,而2007年正好是第一代iPhone发布,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苹果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最初这几年,给飞信的反应时间实际上是足够长的,如果能及时看到这个趋势并推出相应的产品,飞信成功的机会很大。

其次,飞信的吸引力足够。它改造的是短信,在当时,短信的用户群体远大于社交软件。一个免费发短信的软件对用户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如果这个免费能拓展到联通、电信的号码,把飞信做成互联网产品,用户人群无疑是庞大的。

第三,飞信不比竞争差。飞信推出之际,所面临的对手只有QQ和MSN,MSN始终就只是少数人的工具,而中移动与腾讯的用户基数实际上在当时是不相上下的,都是5亿多,腾讯推出微信则是在2011年,相隔4年。这个时候关键要看的是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所以,飞信面临的机会是平等的。

设想一下,如果飞信能做出类似微信这样的产品,飞信很有可能抢占微信的机会。飞信不是微信,中移动也不是腾讯。中移动非但没有为飞信带来正向的影响,反而成为了飞信的绊脚石。

下面就来细数一下中移动的几宗罪:

第一,神州泰岳做研发与运营,却不给予足够重视。2011年至2013年,中移动对飞信投入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6.1亿元、5.86亿元、4.58亿元。将这么重要的产品放给其他公司来做,这已经很不合理,而在最需要发力的几年研发投入却逐年递减。中移动无疑是在浪费机会。

第二,中移动为飞信人为增加羁绊。中移动的策略过于封闭,从2007年到2012年,整整5年时间,中移动才想到要开放注册,可2012年3月,微信的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飞信大势已去。

除此之外,中移动虽然是免费短信的概念,但是收费却并不如此,飞信的系统对于每个用户发短信的条数限制为:每天短信上限是600条,每月短信上限10000条,如果没绑定中国移动手机号每月只能发送3条免费短信(这么荒唐的规定是怎么想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是想其他运营商手机号发送短信,依然是收费的,这算哪门子免费?

而且,中移动跟神州泰岳的合作也并顺利,始终伴随着内幕交易等质疑。2014年,中移动将飞信外包服务分拆成四部分,以竞标模式竞争上岗,这让飞信团队人心惶惶,有什么心思做产品?

第三,产品体验太差、策略失误。2013年12月,中移动才为飞信增添免费音视频通话、多人电话等功能,可这在当时已经成为社交软件的标配。

也许说这些功能上的不足对中移动有些要求过高,飞信这款产品连最起码的用户体验都做不到。用户发送的信息要么收不到,要么重复好几条,经常容易掉线,飞信表情始终不入流等等不胜枚举。

此外,飞信这款产品的策略也充满失误。飞信更像是一款PC产品,在吸引了一批用户后,飞信推出了飞信个人主页,类似于QQ空间,可在当时,QQ空间的活跃度都在大幅下降,果然飞信空间始终没有做出来。飞信的用户群体始终以大学生居多,很少看到有超出这个人群的用户使用飞信。

如果飞信是由腾讯主导的产品,坐拥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一定能做出完全不同于现在这个飞信的产品。但历史不能假设,飞信出自中移动之手,也许从一开始,命运就已经决定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