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MWC:智能手机进入体验时代

   时间:2016-03-04 09:53:22 来源:飞象网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MWC:智能手机进入体验时代

一年一度的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是世界通信业的风向标,也是全世界最专业的移动通信盛会,在这个展会上,世界上各大厂商发布产品,推进理念,展示对通信发展的思考。每年,这是一次通信业专业人士和技术、产品的大会聚,在这个展会上,很容易感受到未来一段时间行业技术与产品的走向。

自然在MWC上,手机厂商也会发布新的产品,今年三星、小米等众多厂商都发布了自己新的旗舰产品。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多家手机厂商已经不把配置作为自己的主要宣传点,配置是有一定的提升,但是提升的速度非常有限,配置本身也不再是厂商宣传的亮点。象三星的GALAXY S7无论是外型还是配置都没有大的突破,它主打的却是防水、防尘。而小米5除了使用新一代820芯片,基本配置在去年也已经在不少产品中出现,而雷军却更强调这款产品的优雅,一直以来都是靠配置强大的小米也开始把设计作为主攻方向。

其实可以说所有的厂商都把用户体验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不仅要为用户提供一款配置高的产品,其实,而是要让用户使用起来有良好的体验与感受,这一切和配置相关,又和配置并不完全有直接关系,一款配置很高的产品,可能会因为设计、做工等问题,体验起来并不顺畅,用户感受并不好。而今天的手机配置,绝大多数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因此,使用起来没有太多小毛病,体验和感受很好,在细节上下功夫,把性能展现得到极致,是众多手机厂商的努力方向。

对于用户而言,用好智能手机,配置从来就不应该是追求的目标,而体验和性能才是最终目的,包括苹果手机,它的配置并不比今天大部分旗舰手机高,但是正是通过细节的完善和性能的提升,让用户有了好的体验,才受到广大用户的追捧。

对于手机我们一直都期望不断出现革命性的创新,其实,技术发展总是有一定周期的,2007年,苹果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之后,智能手机很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形态是稳定的,核心技术变革不大,到了一定阶段,它在技术上已经面临了较大的瓶颈,单核到多核、不断提升的运行内存和存储空间、多尺寸的屏、更大的电池,这些配置有些已经到了极限。我相信下一次终端的技术革命是会出现在5G之后,我们从2G到3G、4G一直解决的是速度问题,把网络的速度提升的越来越快,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手机变成一个随时联网的手机,它的计算能力不断提升,电池越来越大,屏也越来越大,交互从键盘的交互逐渐变为触摸交互。所有的创新点都是围绕这些展开。

在未来的3年,智能手机不可能会出现革命性的技术,手机在配置已经到了瓶颈的情况下,做好细节,提升体验,让用户使用起来顺心、舒心、放心才是最为重要的切入点,也是所有的手机厂商取得较大市场份额的切入点。

在未来体验上哪些领域可以做得更好?我相信以下几个领域:

1.拍照。这是手机除了通话之外,第二重要的应用,这些年手机的拍照水平已经极大的提升,这方面苹果是最典型的代表。而近几年国产手机的拍照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如近段时间华为等多家厂商开始推双摄像头,OPPO也在MWC上展示了SmartSensor图像芯片防抖技术,能实现3轴防抖提高成像质量,相信今后拍照还会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MWC:智能手机进入体验时代

2.充电。在屏越来越大,大家使用时间越来越长的情况下,电池一直是一个大问题,除了做好优化省电之外,把电池做大是一个思路,而快速充电会是近几年手机厂商必须做好的一个基本能力了。国内已经有多家厂商在这些领域中有所突破,如OPPP的VOOC闪充技术已经是世界三大快速充电标准之一,而且在刚结束的MWC上,OPPO还展示了SUPERVOOC超级闪充技术,实现了充电5分钟,通话10小时、充满一部2500毫安电池手机只需要15分钟的速度。这种能力也会成为众多厂商努力的方向。

3.三防。防水、防尘、防摔,这些似乎不是什么手机通信和使用本身的能力,但是随着我们每天200次打开手机,数小时的使用,每时每刻都在使用,手机一直处在高危的环境中,三防的能力提升,会让大家使用起来更为放心。

在体验的时代,我相信中国企业会拥有更多的机会。手机大规模出现之初,中国在信息业的技术还是非常落后,我们手机生产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时间很短,所以短时间实现革命性的创新,重新定义智能手机的某些技术,还需要更多的积累。但是中国企业在微创新上对体验的追求,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方面,中国手机企业众多,竞争的压力巨大,大家都有做好细节,提升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敢于进行新的尝试,愿意最早采用新的技术。这一切都为中国企业在体验时代找到更多机会奠定了基础。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