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赘言,人们迫不及待地呼唤5G技术的尽早降临,并视其为下一代数字经济风口的基础要素——在刚结束的巴塞罗那2016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这种期盼已愈加令人亢奋,作为全球通信行业窥视未来的风向标,以全速奔进的姿态释放5G技术的潜力成为今年MWC当仁不让的主题,5G成为国内外通讯巨头的展览标配,它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为5G的未来定调。
这种背景下,中兴通讯凭借Pre5G Massive MIMO获得MWC全球移动大奖“最佳移动技术突破奖”(Best Mobile Technology Breakthrough)以及CTO选择奖(Outstanding overall Mobile Technology-The CTO’s Choice 2016)显得弥足珍贵。一直以来,全球移动大奖被视为无线通信领域的“奥斯卡”,CTO选择奖更是从6个移动专项获奖中再次选出的“奖中奖”,中兴作为唯一的中国企业获此殊荣,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点评是:“Pre5GMassiveMIMO技术是移动宽带演进上的颠覆性创新。”
关于何为Pre5G Massive MIMO,一会再说,先来看看奖项的意义。
如你所知,探身于万物互联时代的前夕,面对这个世界上日以增进的连接数量,现有网络面临着容量需求激增与站址资源难寻的矛盾,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4G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人们对5G的召唤可谓顺势而为。业界公认,5G有可能在2020年规模商用——在此之前,全球各地的通讯公司必须达成协议,各自网络需要按照何种方式对话,而在5G全面商用来临之前的窗口期,谁先握紧5G关键性技术以及标准制定,就有可能赢得未来。换句话说,尽管5G的标准将达成统一,但达成标准的路径不一而足,这个领域的各个玩家此刻都在秣马厉兵,从不同路径分别爬坡,完成对5G关键性技术的摸索与验证。
所以,身处于颇为敏感的博弈期,MWC将5G领域的“第一次”殊荣献给中兴,其意义也超出了奖项本身,它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业界对中兴探寻的这条路径的认可。
而倘若你知道5G在未来人类社会的意义——譬如它将打破行业边界,重塑商业模式,为每一项事物赋能,甚至与每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那么这种认可才显得价值连城。
标准制定者
先来说说这项名为Pre5G Massive MIMO的技术。
简单地讲,中兴利用Massive MIMO(大规模多入多出)这项5G的核心技术之一,让4G用户不用更换终端即可享受接近5G的接入体验,它可利用运营商现有的站点和频谱资源,成倍提升用户的接入速率及网络的整体容量,可灵活适应高楼覆盖,热点宏覆盖,体育场覆盖,最后一英里等多种场景,在5G标准化之前有效缓解数据流量剧增的挑战——这意味着,其商用时间要早于2020年,为移动运营商提供了一条更为平滑和高效的5G演进之路。
当然了,作为普通用户,你大可不必理会上述学术词汇,在未来,它会像那些已经成熟的底层技术一样,隐匿在更便捷的网络服务身后。
事实上,中兴已宣布今年将至少在10个国家和地区内实现Pre5G技术的商用。可以看出,中兴采用了“两条腿走路”的5G战略:在攫取一个5G标准的“定调权”名额同时,将部分5G关键性技术应用于现网——毕竟,4G的发展路径告诉我们,优先选择相对成熟的技术以解决急迫的网络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永远是最正确的事。
现实在也已显露出对于所谓“准5G”的需求,无论是中兴的Pre5G,华为的4.5G,还是爱立信的LTE-E,诺基亚的5GAirScale,都是在抢占5G黎明前夜的技术切入点,而“2G跟着跑,3G同步跑,4G领先跑,5G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也早已在中国厂商中达成共识。诚如《经济学人》所言:“5G较之4G的差异越大,中国在这套标准中占据更大知识产权份额的概率也就越高”。
嗯,在标准定制和专利布局上,“中国队”的起跑从未如此迅猛,就拿中兴来说,从参与标准制定,开发原型机,到现网应用,当然还包括Massive MIMO等关键技术研发,在5G的技术转捩点上,中兴的步伐比以往更快,而其中秘诀无疑是这家公司在无线通信领域多年以来的技术沉淀。
那么问题来了,获得行业认可,掌握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究竟意味着什么?
或者说,5G究竟意味着什么。
万物互联的未来
不知你是否留意,在所有关乎5G的探讨中,最常被提及的并非人类,而是诸如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颇具未来色彩的词汇。嗯,不太恰当地讲,从4G到5G的质变并非像iPhone4到iPhone5那种单一设备的性能升级——5G不太像一个简单的技术概念,它除了能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满足人们对社交网络和其他娱乐内容的需求,与前辈4G相比,低功耗的广泛连接,以及低时延才是5G最重要的技术场景,这将为整个社会带来某种跃迁。
回溯历史,从遥远1G时代乏善可陈的模拟语音业务,到4G时代各种眼花缭乱的移动宽带数据业务,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你我之间的人类通讯,即便人均一台手机,全球也不过几十亿终端,而5G似乎是为如下事物准备的:无人驾驶汽车,头上的VR设备,家里的智能电器,甚至每台挖掘机,它们都是5G的载体。也就是说,5G不再拘泥于电信行业,而是以某种类似幻想中的以太样式,渗透进物联网及各种行业,与工业,医疗,交通等垂直领域产生嫁接,它们彼此再跨界合作,并由此涌现出更为庞大的基础设施底座,譬如智慧生活,智慧交通乃至智慧城市——某种意义上,那些如今代表未来的时髦词汇,都离不开5G的身影。
不妨举些例子。可以肯定,5G时代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就像《经济学人》一篇文章所言:在4G网络下,云端系统无法传输紧急指示让无人驾驶汽车穿过交通流;4G也达不到在远程会议中提供即时语言翻译的速度,更不必提在救死扶伤的手术之中遥控指挥手术刀——要知道,许多即时无线应用的最大延迟期不得超过1毫秒。
当然,上述迷人的未来由现在创造。这个世界已有140亿终端连接,但这远远不够,如今仍有近90%的事物尚未连接。据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也就是待到5G普及之时,5G网络将容纳2000亿的设备,这对目前的基础设备挑战巨大(一场万人演唱会都可能连不上3G),而5G网络则可以保证终端的超低功耗以及超低成本。
是的,趋势不可违。整个社会机器之间的联系会日趋增强。科技撰稿人Leon Hounshell 就写下了本次MWC的感受:“企业之间协作创建新网络可以开发物联网的潜力,但在MWC,所有这些背后的真正贡献者是5G。有了5G,遥控器和低能耗的应用程序才最终变得可行,并能随时连接互联网,扩大了物联网模式的使用范围。即使与物联网无关的公司,例如Facebook也看到了物联网将会改变未来的游戏规则。”
嗯,倘若站在上述视角,重新审视中兴在MWC的获奖,也许可以读出更为深刻的意涵——率先获得行业首肯,成为5G标准制定的先行军,手握的将不仅是传统通讯行业的话语权,而是整个IOT,或者整个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产业的话语权,可以肯定,其未来产生的价值将随着网络效应而无限放大,这才是真正令人欣慰的技术革新。
那么问题来了,攥紧踏入万物互联时代的密匙,究竟意味着什么?
你知道,评判一项技术是否伟大有个标准:它是否增进连接。“欲增加生产力先增进连接”曾在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从这个角度,拥有连接介质属性的5G技术确实可以为人类带来更多。正如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所言: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正在与初期的可再生能源互联网,处于萌芽状态的自动化物流和交通运输网络相互连接,从而建立一个分布式神经网络——这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命脉。
而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其实互联网的发展一直有个母题:将一切事物更为高效地连接在一起。早在2007年,凯文·凯利就曾预言:大概在2020年——注意,这与5G的普及之年形成了某种暗合——网络节点数量将超越人类大脑的神经元,世界将诞生一个统一的复杂系统,即“One Machine”,它永不崩溃,成为智慧本身,释放出无穷价值。
嗯,倘若为那台“机器”贡献养料就是人类的最终命运,那么这一切没准就将从5G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