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BAT三座大山之下 互联网金融还有创业机会吗?

   时间:2016-03-28 09:01:32 来源:搜狐科技 作者:台风口的考拉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16IT领袖峰会的最后一个分论坛是关于互联网金融。出乎意料的是,现场不少听众反映,这可能是全程峰会中最精彩的部分。

主要的讨论点在于,在BAT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以及京东金融、陆金所等小巨头的威胁下,创业者做互联网金融,还有没有机会?

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是个机会?

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迅速,一向有弯道超车之说。

信儿富CEO王征宇说,你在美国说互联网金融没人知道,英语当中连这个词都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在30年前就解决了。靠的是美国三大征信局的广泛覆盖,几乎全美人群都覆盖到了。同时,80年代的美国还解决了运算的问题,包括现代数据库技术、现代存储技术、现代信息分析技术。

但中国的情况不一样,直到今天,也只有3亿人被银行金融体系所覆盖,也才被央行征信体系所覆盖。如果用这3亿人的数据去建模型,那么只能在这3亿人当中用。其余的人没有信贷行为数据,如何用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是个难题。

并且,银行也走不出这3亿人的圈子,只能在3亿人当中做,因为银行受风险指标和定价的限制。

他的结论是,3亿人之外的市场,是留给创业者的。因为BAT也没有机会。

因为BAT太大了,承受不起这个失败造成的损失。金融一旦失控,可以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这个问题的控制点,在于风险控制,需要定价,和风险定价的环境。但BAT在金融方面,走的都是重资产的道路。

他认为,3亿人之外的市场,机会只能属于数据驱动的、轻资产的非金融机构,创业者机会很多。

BAT为什么没有机会?

那么,BAT为什么不能撑起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使命?

此时要问一个问题,就是BAT有哪些资本。王征宇认为,BAT有两样东西,是大家公认的,一是钱,二是数据。

在他看来,BAT是有钱,但不是真有钱。如果真有钱,就可以像华为这样,不需要到外面去找钱了。所以可以认为,他们拥有有限的钱。而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可能远远不够。

第二,关于数据,马云的DT说,用在金融领域可能并不适用。王征宇举了美国的例子,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他们的数据量跟BAT至少在一个量级上,甚至多得多。但谷歌并没有想要做互联网金融。

事实上,从美国的金融业来看,有一件事情很有趣。在美国排名top10的银行中,只有一家机构是30年之内发展起来的,其它9家都是百年老店。这家机构是Capital One。它的发迹,就在于30年以前发明了一套数据系统,靠大数据、大分析、自动决策来做业务。他们是美国邮局和三大征信局最大的客户。

有另一家公司想复制CapitalOne的模式,就是LendingClub。不同的是,LendingClub最开始,是将facebook作为数据来源,和发放贷款的依据,和如今BAT的大数据模式很像。但这种方式最终失败了,LendingClub回过头学Capital One,到美国征信局拿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再通过美国邮局发信,让用户来注册,发放贷款。

所以说,借贷数据外的其他网络数据,确实有用,但作用有限。

监管该松该紧?

主持人提出一个问题,在宽松的创业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的野蛮发展会导致一些问题,如果情况严重,甚至可能会像美国的次债危机。那么现阶段的监管,要不要从严?

达闼科技CEO黄晓庆认为,目前P2P行业的杂乱,很大程度是由于门槛太低,以及监管不严。“阿猫阿狗阿牛都可以开一个P2P公司,从业执照呢?”他表示,在美国,贷款公司的每一笔投资都要立即向监管部门发资料,不然就会被罚钱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监管部门的严格,就像警察看小偷一样。

和玉另类投资管理合伙人曾玉则建议,监管不要停留在发执照、牌照方面,更多的要从专业的方向去评估P2P公司。如果一个P2P企业能够获取到真实的大量的数据,同时数据处理能力也很强,就是OK的。另外中国上十亿人没有进入央行征信系统,如果有创业公司能把全民信用体系建立起来,是非常伟大的。

科通芯城董事长康敬伟分析,从他们每天的数据看,中小企业借钱依然是件困难的事情,要在市场上用很高的担保成本,才能拿到很少的贷款。中国有300万家中小企业,99.99%的都需要流动资金,这就是刚需。

他们尝试做了一个企业贷款团购业务,把很多小企业的需求打包,变成几十亿的规模,来跟银行谈,但遇到了牌照问题。牌照申请下来后,新的问题是,小贷牌照最多只能贷500万,但做企业业务,500万是满足不了需求的。很多时候,监管机构的制度远远落后于这个市场发展的,应该从这个方面修正。

王征宇则表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就像给小孩穿衣服。衣服必须得穿,但又不能穿的太紧。最好的衣服是一个毯子一裹,让小孩子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