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三星市场份额回升,华为重蹈micromax败局?

   时间:2016-04-20 09:40:53 来源:腾讯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S7的热销下,据TrendForce的数据三星今年一季度的市场份额回升了5.7个百分点或25.8%,苹果则大跌6.5个百分点或31.1%,全球前六大手机品牌中另一个同比下滑的是华为,下滑了0.2个百分点或2%。这对华为不是好兆头,其经常放在嘴边的话是挑战三星,如今可能其正在重蹈印度厂商micromax的败局!

华为的崛起

三星在2012年击败占据全球世界第一大手机品牌位置长达14年之久的诺基亚夺得了这一个位置,并在2013年达到巅峰,占有全球超过30%的市场份额。不过2014年中国手机品牌崛起,导致三星的市场份额快速下滑,不过市场份额保持在20%以上。

华为曾位居中国手机品牌第一,与中兴、联想、酷派一起以中华酷联称雄国内市场,随后小米快速崛起并在2014年三季度位居国产第一和全球第三。在小米的刺激下,华为于2013年推出荣耀品牌,2014年四季度反超小米,并从那时候起至今连续6个季度位居全球第三和国产第一。据IDC2015年四季度全球市场份额前三分别是三星、苹果、华为,市场份额分别是21.4%、18.7%、8.1%。

华为能雄踞国产第一,原因是其拥有核心技术优势,旗下的华为海思是国产手机芯片企业中技术实力最强的,基带技术与高通接近,已推出支持LTE Cat12/Cat13的基带,加上华为公司强大的资金实力因此成为国产手机品牌中最具实力挑战三星和苹果的品牌。华为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近20多年在电信设备行业打拼积累了强大的专利优势,这成为其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强保障。

华为也一直都以代表国产手机品牌挑战三星和苹果为己任,并不断发话要在3-5年时间内赶超苹果和三星。

三星的优势

三星至今依然是国际最强大的手机品牌,市场份额高居第一,在全球利润最高的欧洲市场位居第一、美国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经过多年的打拼成为全球知名的品牌。

三星最强大的是它拥有的手机产业链,其在液晶面板技术上领先全球,AMOLED液晶技术独步全球,借助独有的液晶技术刚刚在2015年爬升上中小液晶面板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DRAM的市场份额节节攀升正在接近五成;半导体制造技术目前位居全球第一,正在10nm工艺上与台积电竞争争取首先量产;芯片设计方面去年首次将基带与处理器整合,去年底推出的Exynos8890整合的基带技术与高通的同期高端芯片骁龙820一样支持LTE Cat12/Cat13,而华为虽然也有支持该技术的基带但是尚未整合在其高端芯片麒麟950,这导致华为失去了唯一的竞争优势!

正是由于三星拥有的强大手机产业链帮助其成为全球唯一可以在高端市场上与苹果相比拼的品牌,共同分享全球手机市场的绝大多数的利润。

专利方面,三星2015年在美国市场获得的专利授权量位居第二,2014年在欧洲市场的专利授权量同样位居第二,同期华为在这两个市场获得专利授权量分别是第44位和第七。

凭借着拥有的产业链优势,在2015年三星调整在印度的战略,巩固在印度高端市场的份额,频频在印度中低端市场推出具竞争力的产品,将2014年印度快速崛起的本土品牌micromax打的节节败。2014年四季度据Canalys的数据显示micromax在印度的市场份额超过三星,2015年四季度据IDC的数据显示micromax的市场份额已经下滑到13%,而三星在印度市场的市场份额则爬升到接近30%,micromax可以用溃败来形容。

华为手机虽然市场份额节节攀升,但是其与绝大多数中国手机品牌一样严重依赖中国市场。中国手机品牌这几年的市场份额攀升到超过四成,不过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它们的销量中有近八成是在国内市场完成的,华为2015年的销量中也有六成是在国内市场完成的。

在国际三大市场中,华为只有欧洲市场发展不错,据说已位居欧洲Android市场份额第二,但是份额方面与三星差距甚远。在印度市场和美国市场华为并不突出,印度市场中国手机品牌发展较好的是联想和小米,这两个分别位居印度市场第二、第七,在美国市场三星和苹果共同分享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而华为获得的市场份额被列入other。

三星吸取了在印度市场的成功经验后,也开始强力进攻中国市场。S7系列以无可争议的竞争优势与苹果一起分享中国4000元以上的九成高端市场份额;在中端市场则先后推出A9、A9 Pro压制华为的Mate8、P9等,在中低端市场则以J系应对华为的竞争。

华为这次出现市场份额同比下滑而三星的全球市场份额回升可能只是开始,因为三星和苹果都正在改变策略,愿意降低利润来获取市场份额的增长,华为需要慎防重蹈micromax的节节败退的覆辙!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