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乐视的超级手机二代真的屠杀苹果iPhone?

   时间:2016-04-21 09:44:33 来源:iDoNews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4月20日,乐视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发布会上重磅炸弹不断,先是高性价比的超级电视,然后是低于BOM的乐视超级手机,乐视作为一个手机行业的后来者,居然搞出来一个数字音频输出的特色,着实令人咋舌。

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进入残酷的淘汰期,吹牛吹破天的锤子进来接连降价,大量厂商倒闭,此时乐视逆流而上,它的超级手机二代会有前途吗?

一、实力相当不俗的产品

乐视手机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罗永浩的锤子一样拉了一批人毫无经验就敢做手机,结果第一批产品问题多多。从品质到产能都是问题。

而乐视在做手机之前,首先挖来了魅族的高层,找了一批懂手机的人来做手机。乐视一代就没有出很大的问题,后续的乐1S就做出来业界同价格的高水平,做工,配置都可圈可点,取得了非常好的销量。

而这一代乐视二代更是实力不俗,三款产品都可圈可点。

在硬件配置上,乐2配备5.5英寸屏幕,搭载联发科Helio X20处理器,内置3GB RAM+32GBROM,前置800万+后置1600万像素摄像头,支持相位对焦。

乐2 Pro搭载联发科最顶级Helio X25十核处理器,CPU主频达2.5GHz,Mail T890 MP4 GPU升至850MHz,内置4GB RAM+64GB ROM,前置800万+后置2100万像素摄像头,搭载SonyCMOS影像传感器IMX230。

乐Max采用5.7寸2K屏幕,搭载的是高通最新的旗舰芯片骁龙820,支持最高达2.2GHz的处理速度,内置最大6GB RAM+64GB ROM,支持超声波指纹解锁,前置800万+2100万像素摄像头。

在外观做工上,三款手机相差不大,并且与上代手机只是做出了略微的改变。三款手机均采用了无边框ID和type-c充电接口,金属一体化机身。在指纹识别上,三款手机都延续了镜面指纹,并支持指纹拍照功能,支持双卡双待全网通和快充技术。

在创新方面,这三款乐视手机均取消3.5mm耳机插孔设计,采用CDLA技术,将充电接口和耳机接口二合一,采用数字无损Type-C耳机接口解决方案,利用全新TYPE-C数字接口,将高品质数字音频信号透过TYPE-C USB接口输出。

而定价上,,乐2售价1099元,乐2pro售价1499元,乐Max 2售价2099元。乐Max 2 6G+64G版售价2499元,售价都号称低于BOM成本。

从配置,做工层次,定价,创新无论那一方面来看,乐视2代这三款手机都实力不俗。

二、千元级别无敌竞争力

目前,在千余以上级别的手机,基本都实现了全金属机身,在做工上差距不大,配置高低绝对机器的档次。

而乐视号称低于BOM的定价具有相当的杀伤力,在骁龙820的级别,乐视对标小米5,2K的5.7寸大屏幕,2100万像素还带防抖,基本秒杀性价比已经很高的小米5。而华为、OPPO和vivo的机器在配置上也都不能与乐视2MAX抗衡。

在1500元的价位,乐2pro直接对标到2500级别的魅族Pro6,同样的MTK的X25,同样的顶级CPU,中级GPU性能,乐视比魅族便宜整整1000元。而同在1500左右价位的手机性能根本无法与乐2Pro相比。,IMX230现在在旗舰机上都很少用,乐2pro同样没有对手。

而乐视优势最大的是在乐2上面,在这个级别,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使用了低性能的SOC。而乐2用了性能只比X25差一点的X20,完全碾压同价位的竞争对手。而在实际体验中,乐2的性能甚至会比一些品牌的旗舰还要好。真正做到千元价位,顶级体验。

就是说,如果乐视按照标价,不搞期货的话,在互联网手机中,除了小米5与乐视2MAX尚有一战之外,其他两款产品都是碾压级别的优势。乐视2靠性价比会获得满意的销量。

三、不赚钱的生意还能做多久?

说小米到了小米4才真正做到业界一流水平的产品。而乐视用了两代产品就做到了。而乐视走的也完全是小米的路子。

颠覆性的低价,无敌性价比。小米当年还有设计做工的短板,而乐视的时代手机已经很成熟,基本没有什么短板。属于真正的顶级产品低价卖。

而问题在于,乐视这种玩法能玩多久?乐视目前是赔本赚吆喝,乐视电视,乐视手机的利润都非常低,甚至赔钱。软件和服务赚钱,但是赚的不算多。

乐视真正的利益来自于资本运作,来自于资本的二级市场,声势搞大了,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来获取收益,实体产品可以赔点钱。

而问题在于,这种不真正赚钱的玩法能玩多久?资本市场会一直给实体产品来输血吗?股市的韭菜够割吗?

当然,资本市场是贾老板的事情,作为消费者,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买买买就可以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