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冒险岛2首测火爆 后端游时代引领者实至名归

   时间:2016-04-25 16:07:49 来源:TechWeb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冒险岛2》国服首测,期间百度指数突破10万,刷新了近三年端游首测百指的最高纪录,也是RPG有史以来首测百指第二高的成绩。百度贴吧发帖量突破150万,玩家几乎24小时不间断发帖讨论、首测帐号淘宝卖出4888元的天价、几十名玩家共享同一帐号、怀旧主题海报引来无数自来水等人气火爆情况下,冒险岛2官方决定延长36小时测试时间,以满足玩家需求。

端游市场的衰落与火爆的“冒险岛2现象”同时进行,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反差的局面?是什么决定了冒险岛2成为现象级端游?

说明: C:\Users\user\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451555673979881407.jpg

12年老IP与新情怀

既然说到老IP,就不得不提12年前《冒险岛1》是如何吸引玩家的。凭借充满童话风味游戏画面,《冒险岛1》呈现出整体清新有趣的风格,横版2D画面让玩家联想到那些在FC时代引发回忆的游戏作品,游戏内容的休闲简便不会带给玩家任何压力,而游戏中的战斗冒险内容又能够将玩家代入到《冒险岛1》的游戏世界中,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感。

在《冒险岛1》诞生之后,不单是中国,全球玩家都在为这款游戏而疯狂。根据2008年公布的全球注册用户数量显示,在全球有超过9000万《冒险岛1》玩家。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款游戏能够影响一代人成为经典。

而难能可贵的是,这款作品并没有像其他一些游戏一样,对于游戏IP进行过度的开采。除了由世纪天成推出的《冒险岛》手游作品之外,再没有同IP的作品面世。究其原因,恐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戏本身的特质。

此外,同样的超女12年之际,来自台湾的选手赵露思在海选活动时凭借一首改编自《冒险岛2》背景音乐的歌曲竟然意外走红,被评为“国民岛花”。而官方发出的“十二年再见,我有点方”系列海报,更是把玩家12年后又见“初恋”时兴奋不安之感诠释得恰到心坎。两者不约而同,但都由此可见出情怀的重要。

端游移动化营销 多重法宝吸引新用户关注

本次测试中,官方也顺应潮流推出了移动端“冒险岛2社区”APP,并让其承担了国服首测游戏资格发放的任务。“冒险岛2社区”成为玩家与官方沟通的桥梁,APP不仅可以让玩家在碎片时间依然关注到游戏的动态,APP与PC端的玩家社区也进行了数据联通,玩家可以双端交流随时参与社区活动。APP端的强交互体验让95后、00后这一批移动端时代的新用户对PC端的《冒险岛2》有了更加亲密的互动,而多重社交体验也是本次《冒险岛2》的核心玩法之一,社交系统会将游戏内外的社区融为一体,游戏内、PC社区与APP三端合一的全新体验会更好的满足年轻用户对于社交的强烈需求。

多元化才好玩

对于老玩家来说,对于《冒险岛1》已经不能再熟悉了,那么继承了IP的《冒险岛2》会是一款“旧瓶装新酒”的游戏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相对于《冒险岛1》,《冒险岛2》最大的变化就是游戏画面从2D横版变成了3D画面,游戏中玩家将会有更高的自由度,也能够去探索更加广阔的空间。

最近几年以来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玩法在游戏行业中十分流行。从Supercell《部落冲突》这样全球第一的手游到《魔兽世界》中要塞元素的加入,无一不在体现UGC的重要性。玩家自生成内容不仅涉及玩家的归属感,同时也让游戏整体变得丰富,增强社交性。在这一点上,《冒险岛2》同样能够给玩家带来乐趣。

在《冒险岛2》中,玩家可以高自由度的DIY角色形象,房屋,同时还能够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游戏的沙盒玩法打破了《冒险岛1》中PVE元素的消耗问题,让玩家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乐趣。而同时游戏中的社交元素也通过UGC全面盘活,让玩家基于人物形象、房屋等内容进行充分互动,为《冒险岛2》带来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模式。

玩家在游戏中可以自定义许多内容,自由度高

而除此之外,韩国开发团队单独为中国玩家设置的特别专属内容“冒险长城”也让人抱以期待,当各种多元化内容融合在一起,《冒险岛2》的休闲本质也愈发明显。

《冒险岛2》后端游时代引领者

当然,《冒险岛2》本地化的路任重道远,如何将社区内容与游戏内容双端融合还要继续探索。但毫无疑问的是,像《冒险岛2》这样作品的诞生对于整个行业有着积极的影响。建立在老IP的基础 注入新情怀,加上多元化的游戏玩法,让它在整个细分市场上获得突破。我们相信《冒险岛2》能够在正式上线之后带给玩家更多的不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