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何止VR,新闻业迎来五大新技术变革

   时间:2016-04-28 08:59:31 来源:搜狐科技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30周年。作为人类迄今为止遭遇最严重的核爆炸事故,切尔诺贝利被人们与“核爆炸”“核泄漏”“核污染”等恐惧联系在一起,现在隔离区依然不适合人类居住,核辐射危害要全面消除,还要几千年。30周年之际大量媒体走进乌克兰,重访切尔诺贝利,采访幸存者,呈现三十年前的那场灾难,提醒人类善待自己。网易、凤凰、澎湃等媒体去到现场,网易的报道比较特别:采用VR报道切尔诺贝利30周年,同时还引入了H5技术。这种看上去高大上的报道并不是噱头,在我看来它们将会成为新闻报道的标配。

VR+新闻带来更好的现场感

新闻是什么?百度百科定义是这样的: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如何真实、生动、全面地传递信息,是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文字报道,再到20世纪兴起的图片、声音和视频,内容形态越来越丰富。

最近一年,随着VR技术的兴起,人们发现VR在新闻报道上大有可为。

2015年10月,纽约时报推出NYT VR成为首个试水VR报道的世界级权威媒体。之后大量的媒体跟进,BBC、ABC News 、美联社、《体育画报》纷纷推出VR内容,本月AOL(美国在线)还收购了一家全景视频公司Ryot,将会支持《赫芬顿邮报》的VR报道,开网媒VR报道的先河。国内则有人民日报等媒体跟进VR报道。网媒中,网易报道切尔诺贝利尝到了VR的头啖汤。

网易通过VR视频全景式再现事故场景,还原30年前的悲剧,让人们亲临现场的同时,感受30年前前苏联人遭遇不幸时的震撼和恐惧。这体现了VR报道的优势:一是穿越空间,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二是穿越时间,借助于数字技术模拟30年前的场景。这两点均是传统内容形态无法实现的,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身临其境,是VR的本质。

并不是所有新闻均适合VR

与文字、图片和视频这三种内容形式广泛的适用性不同,并不是所有新闻报道均适合VR,事实上,大多数场景并无必要采取VR报道——制作和阅读成本更高,VR报道无法体现优势。比如一般的城市新闻、时政动态、社会新闻,还有类似于经济政策动向等等,几乎都不适合VR。对于这些新闻,人们只关心“发生了什么事儿”,快速高效获取信息就够了,VR反而增加了消费负担。还有一些深度报道,例如财经报道、人物报道,同样不适合VR。

网易新闻团队的看法是,视觉奇观类的新闻题材更适合做VR新闻,还有就是人为隔绝导致无法亲临现场的时候,VR将带来更大的震撼。笔者认为,关注“现场感”,追求“视觉效果”的新闻,更需要VR报道。网易切尔诺贝利的VR报道,就迎合了“现场感”这一点,因为没有多少人能亲临现场,而图片和视频的呈现形式还不够逼真。纽约时报首个VR新闻选择了新闻故事:《The Displaced(流离失所)》,报道了战争对儿童影响,这类题材,需要现场感,但没有多少人能去到中东战场,VR将带来巨大的震撼。

体育报道、突发事故这类追求现场感的报道,将会率先VR化,今年里约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将会出现大量的VR报道,未来突发事件VR报道将会大量应用。除了现场感,类似于“时装秀”“旅游地理”“泳装模特”这类追求视觉效果的新闻同样会VR化,在《体育画报》推出泳装模特VR专刊之后,《国家地理》这类杂志很快会推出VR专刊。

VR+新闻不只是全景视频

眼下已面世的VR新闻停留在比较初级的水平,大多数VR内容均不需要专业的VR消费设备,用手机App就能看,与PC时代的全景视频没有本质区别——Google街景技术就是一种全景。全景视频制作技术相对成熟,但这距离真正的VR体验还有较远的差距,就算是通过Google Cardboard这类VR盒子观看的内容,体验都还比较初级,真正的VR体验需要类似于HTC Vive这类专业设备才能提供,其普及还需假以时日。

VR新闻在全景视频基础上,将会提供更多互动元素。例如模拟爆炸事故发生过程,再比如立体化地呈现新闻现场,用户还可模拟参与到现场采访中。总之,在全景空间之外,将会有时间维度的还原,有多元立体化的信息,还有互动的效果。这需要在视频基础上增加更多元素,需要专业团队精心制作,仅仅依靠全景相机并不足够。

新闻将加速VR产业发展,一是内容制作端,类似于诺基亚OZO的VR相机或专业制作软件会越来越多,相应的专业岗位会出现,专业内容制作公司会兴起,网易新闻本次合作方720yun、AOL买的Ryot就是这样的公司;二是内容消费端,VR设备上能消费的内容变多了,将会促进一些消费者购买VR设备;三是媒体经营模式,媒体可售卖“内容+设备”的VR套餐,或者推出付费的VR内容。

新闻业进入技术驱动时代

电视、互联网、网络视频、社交网络……许许多多的技术不断改变着新闻业。不难发现,只要能改变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任何一个环节的技术,均会对新闻业造成巨大影响。VR彻底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正在改变新闻业。除了VR之外,眼下还有一些技术即将改变新闻业:

1、网络直播。

直播已改变电视新闻,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去中心化的流媒体传播,让更多新闻现场有了被直播的可能性——传统电视台版面有限,直播只属于少数重大事件。未来,人人都可拿起手机直播身边的新鲜事儿,直播一场发布会,直播朋友的婚礼,地球上发生的事情将会在第一时间被传播到关注的人。并且可以预料,VR与直播在未来将会结合起来,网易等新闻客户端已在直播上尝试。

2、H5技术。

H5主要改变的是新闻消费方式。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与内容并没有什么互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评论与新闻互动,这些互动相对于H5技术而言都太浅了。近年来有不少新闻报道均尝试提供H5互动式内容,网易在切尔诺贝利报道中引入了名为《核辐射的回声》的H5融合报道,读者可通过对话、点选方式选择自己关注的内容,就像跟人微信聊天一样去了解相关信息,让新闻变得更有趣,实现了所谓“新闻游戏化”,在这之前网易还制作了《夜游中南海》的H5报道。越来越多的新闻会通过互动内容呈现,H5是重要载体。

3、大数据。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本身可发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要么本身就是新闻,要么可辅助新闻变得更加生动翔实有趣,例如春运期间,基于地图大数据的百度迁徙被新闻联播引用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数据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新闻报道中,成为媒体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另一方面,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借助于大数据新闻媒体可更好地理解读者,进而进行精准的长尾内容推荐和推送,让每个用户的个性化新闻消费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均是这个思路,网易、腾讯、搜狐等同样开始兼容这一理念。

4、机器人。

2014年,美联社开始尝试用机器人写稿,有人便宣称机器人未来会取代记者,这显得有些扯淡,因为短期内根本不可能,除非是某些照本宣科的新闻。不过,这并不是说机器人在新闻业没有作用,恰恰相反,在现场报道场合机器人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譬如爆炸现场、火灾现场,如果有机器人可以去录像,记者就不用冒生命危险了,“空中机器人”无人机已经在发挥这样的作用,未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会出现在危险场所拍摄,为新闻业带来现场画面——而这一切,同样可与VR和直播技术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新闻业正在与技术越来越多的结合。在过去新闻业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文科生主导的行业,与技术关系似乎并不大。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理科生会参与其中,技术正在成为新闻业不可或缺的驱动力,新闻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