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达派记者 王毅 四川成都报道
成都一直有个硅谷梦。这个梦想现在遇到了瓶颈期。
作为一座不缺创业者、更不缺投资人的城市,成都尚未诞生真正的“独角兽”企业,而且为数众多的创业项目总是徘徊在B轮融资之前,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
而硅谷最大的成就是碰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独角兽。苹果、谷歌、甲骨文、Facebook……可以说整个世界的科技格局都是硅谷改写的。
那么,成都早期创业的繁荣,为何没能演化成后期的爆发呢?
安逸的生活氛围是否不利于创业?
4月22日,虎嗅F&M创新节首次走进成都,为期一天的论坛针对创业、技术、融资、人才引进和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虎嗅网CEO李岷对成都创业大环境的观感是:“有量,少点质;形似,还需神似。”
在成都,创业者们正以极大的热情拥抱挑战,科技创业的涌现频率越来越快,众创空间、投资机构也大举进驻成都,似乎每一口空气中都弥漫着热钱与idea的气息。
但是,成都创业的早期态势已经非常繁荣,但是整体的创业格局却始终没有突破,彷佛进入了一个“隧道期”。曾经火爆一时的那些创业项目也没能成为独角兽,让人也心生困惑。
成都的创业到底怎么了?在422大会上,话题“成都相对安逸的生活氛围是否不利于创业?”引起了在场参与者的广泛共鸣。其实,这也是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成都上空的一个未解之谜。正方创业者与反方投资人的针锋相对虽然是以辩论赛的设计需求为导向,却在双方你来我往的唇枪舌战中逐渐揭露出无法回避的真相:含蓄包容的成都文化,跟你死我活的创业拼杀是不太兼容的。
目前的创业市场,不再是一个区域之间的竞争,而是全国范围内、甚至是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 的竞争。要想在这个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比对手更狠、更牛、更专注。
创业不是皆大欢喜的一团和气,乃是必须决战到底的不归路。生活可以点到为止,平衡即是至美;创业却不得不争出胜负,必须把自己逼到极致。从这个角度看,休闲文化与创业,确实是矛盾的。
“小而美”的思想限定了格局?
优贝空间管理合伙人王羽佳认为,成都并非不适合创业,但成都的创业格局基本被限定在“小而美”的范畴。
“小而美”的局限一方面来自视野,一方面是野心。
在视野方面,成都一开始就有局限。
坊间有个不成文的说法,新创企业从宏观上看不外乎是北京向美国学习、成都向北京学习罢了,绝大多数创业项目,成都与一线城市相比不仅起步要慢上一拍,后劲更显不足。如果是地域性很强的行业,比如餐饮、保健等等,那么成都的创业者还可以在不那么快的节奏中略略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但要是面向全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成都拿得出手的案例可谓是屈指可数。
在野心方面,四川创业者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初期的生长倒是没有太多障碍,因为这里的人们不像北上广深那样敏锐得连喘息都成为了一种奢侈。可是,温室的顶篷是低矮的,温室外面的环境是恶劣的,成都的创业项目要想走出去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难度相当大,局限也非常明显。
那么,成都创业者应该怎样突围?首先就是变劣势为优势。
成都的创业环境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是很良性的,政策、环境与人文等因素合在一起,构建了温室效应的积极一面。成都创业者表面很休闲,背地里却不乏狼性战斗能力。当年川军之勇猛就是一例。
成都确实还没有打造出独角兽,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创业者的火种已经播下,就像小学阶段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要共同探讨寻路,找到如何通往下一个阶段的解决方案。
创业者要挺进下一个阶段,不仅需要马拉松式的持续长跑,而且也需要下一个阶段的产业、环境、甚至是格局方面的全面配套。除了政策支持,各种创业服务、孵化项目、创业者的野心和视野,都需要得到更强有力的支持。
在接下来的报道中,思达派将详细探讨成都创业面临的困境与机会,帮助大家寻找解决方案、抓住机会成长。同时,也希望成都以及周边的创业者们联合起来,和我们一起探讨成都如何成为下一个“硅谷”,并为此奉献你们的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