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朋友印象栗浩洋:99%的社交产品失败,是因为绕不过这3大痛点

   时间:2016-05-11 18:57:54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演讲人/朋友印象创始人 栗浩洋

编者按:栗浩洋是个身份很难准确定义的创业者,首先,他是昂立国际教育董事、总经理;2015年,他又跨界做起了社交创办朋友印象,并获得腾讯、软银的认可。在4月28日的全球互联网大会(简称GMIC)上,他因朋友印象的亮眼成绩受邀出席并做了题为《如何打造一个高频且持续百年的社交产品》的演讲,分享了做好社交软件的经验心得,以下为干货整理。

如何做到比微信更高频

这个主题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因为,除了少数个例,社交软件做到高频已经很难,还要持续百年,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去年年底,朋友印象获得了腾讯、软银的认可,在过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其中有我们自己的逻辑和打法,这也是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

首先,衡量社交产品成功与否的的标准中,我认为用户高频使用应该放在第一位。有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如何去衡量一个社交产品做得特别成功,我想我一定会看用户是否非常高频的产生UGC内容,而不是仅仅当做工具简单浏览。而如何激发用户高频产出UGC内容,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心理学上的难题。

我们回头分析一下微信的朋友圈为什么可以成功。我认为理由正如张小龙所说“朋友圈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都能用,如果要完成这个目的,就一定要把门槛降到最低”。微信朋友圈把UGC门槛降到几乎为零,为什么这么说?发朋友圈不需要像知乎里那样有营养,也不需要像微博一样文字洗练、发人深省。今天吃的太饱了、加班好累、雾霾、堵车、天晴都可以通过文字或者图片表达,这种低门槛带来了UGC的高频。

是不是微信做到几乎零门槛就不能突破了呢?数据证明,我们比微信更高频,这来源于我们解决了微信的几个痛点。痛点之一就是刷屏。举例说明,朋友圈里有特别多的“晒娃狂魔”,我也不喜欢别人用孩子的照片去刷屏,因为我觉得在朋友圈里晒孩子照片不太适合、场景不对,但我在朋友印象里发了50多张孩子的照片,而没有造成刷屏,那么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攻克的第一个痛点。在朋友圈中,你必须浏览完每一个朋友发的UGC内容,不管你喜不喜欢、质量高低。但在朋友印象中,我们采用了矩阵式的页面,左列是标签,横列是标签下的印象,我可以把所有孩子的照片放在这一栏的标签里,如果你不想看关于我孩子的内容,你直接折叠、跳下去看其他的内容就好了,矩阵式设计可以解决刷屏的痛点。

举个例子,我们有个1999年的女性用户,她称朋友印象为“一个系统的装逼利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有一天发了一个叫做“裙子”的标签,在里边添加了80多条裙子,试想如此高频的刷屏出现在朋友圈中估计早就被人拉黑,但在朋友印象中80多条UGC内容可以被折叠到一个标签下。

如何让高频≠劣质

解决了刷屏的痛点后,我们着力解决第二个微信朋友圈的“致命伤”----高频等于劣质。高活跃度用户往往有更强的表达动机,但难以逃脱内容质量不高的问题。尽管微信如今估值已经超过1千亿美金,但是,你或许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因为朋友圈什么谁都可以发、随时都可以发,所以质量很难保证,存在重复的转发、大量无用的、不感兴趣的心灵鸡汤、无病呻吟内容充斥眼前。用户不仅要被刷屏,而且被劣质内容刷屏。这样会带来一个结果:高频但不会长效。

朋友印象想做一个高频又百年的社交媒体,这看似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什么呢?因为在微博、微信、陌陌、nice、直播软件等社交媒体中,80%的浏览点赞和评论,都是在24小时之内发生,24小时之后几乎没有人再去看你的内容。但是,豆瓣和知乎做到了长效,他们的文字和UGC在 24小时之后,甚至一个月、一年、三年之后,还会有人看。但是豆瓣和知乎做到了长效,却不能做到高频。知乎里面可能只有1%的人写,豆瓣里面只有30%的人写,即使写的人也不可能天天写。

然而,在朋友印象里面,24小时外的UGC浏览、评论和点赞数,占了90%。朋友印象上的用户可能一口气发布吃过的几十家餐厅,住过的几十家酒店,但是在这种高频发布的情况下,朋友印象依然做到了30天以上的浏览评论和点赞,还会占40%。而在朋友圈、微博、nice、直播软件里面, 30天以上的点赞、浏览和评论,别说40%,1%可能都不到。

那么,朋友印象如何做到高频+长效呢?

第一,我们改变了时间流的概念。朋友印象不再使用瀑布流来排列内容的顺序,而是采用标签+印象的模式。举例说明,像我这样的创业公司管理者可能不太适合在朋友圈发很多非常口水的内容,但是我在“在干嘛”这样的标签里发了大量此类内容,而我不担心刷屏,因为朋友印象是按照类别去折叠的,而不是按照时间的瀑布流排列内容。

第二,标签折叠。举例说明,在朋友印象的标签折叠中,如果你只想看我的创业过程,你可以直接找到“创业过程”这一栏;如果你是一个禅修爱好者,你可以直接打开“我的禅修笔记”标签,通过标签折叠,你可以非常精准、快速的获取内容。

第三,弱化UGC的发布时间,着力于质的提升。很多人刚来到朋友印象的时候,会不适应UGC没有发布时间,但正是这样的做法,让用户不再关注时间问题,而是关注UGC的质量。当用户开始关注UGC质量的时候,那么高质量的内容才会涌现出来,引发更多人的关注。

第四,发明读秒的机制。这是朋友印象的首创,也被36氪认为未来会像点一样,成为社交的新标配。这来自与我们发现豆瓣、知乎有个问题:他们通过点赞和评论数来甄别高质量内容推到首页,但是我们发现这样做并不一定是最高质量的内容,并且数据证明70%不是这样的情况。比如朋友印象里宠物、炒菜、旅游类的UGC,很容易引发各种评论和点赞,但是有些生动的内容,往往评论数却比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明了读秒的方式去评价UGC的质量,即你的UGC到底有多少人看,看的时间有多长。用户只花两秒钟看,还是花30秒看,就是由你的UGC的质量来决定。每个UGC内容到底有多少流量和停留时长作为筛选优质内容的标准,显然更符合人性,有利于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这是我们独有的发明。

在用户心理层面,这样做也更有利于用户的心理预期获得正向反馈。因为他知道长效会被人关注,更倾向于写长效高质量的内容。因此,朋友印象通过以上四种优化做到了高频与长效的完美结合。

最后,我想谈的一点是关于大数据的力量,我相信只有通过大数据的有效连接,才能实现社交软件的极致,也就是我认为的灵魂匹配。这和我之前的经验也有关系,我的另一个公司之前在百度做搜索引擎优化投了几个亿,但我们发现来到的用户根本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拿朋友印象的股东举例,俞敏洪虽然身价上百亿,但是他从来不买超过十万的手表,这点通过搜索引擎很难获取,但是通过朋友印象的标签你就可以知道他并不是单价超过10万表的目标用户。这样看来,朋友印象拥有更为全面、真实的个人大数据。

未来不管是手机中的社交软件,还是通过VR、AR实现人和人的交互、抑或依靠脑电波实现交流,社交这个概念是永恒不变的,而社交就一定要有内容,那么,我们真正希望能够遵循以上的几点产品逻辑做出一个高频且持续百年的社交媒体。

谢谢大家!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