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时间:2016-05-17 09:03:29 来源:搜狐IT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6.44的屏幕并非市场首列,3年前的索尼就推出了6.44寸大小的Xperia Z Ultra XL39h,当时还是全球首台搭载骁龙800的手机。由于索尼XL39h走的是大屏旗舰的定位,目光和焦点都被骁龙800夺走,屏幕尺寸不构成卖点。而到了3年后小米Max是小米的新系列,无论是从命名还是从发布会的卖力吆喝都不难看出,屏幕尺寸成为这部手机的核心卖点。

如果说小米Max发布前,我们还能在小米高端手机布局上看到三星式的小米+小米note双屏幕尺寸双旗舰的战略,那么Max超越note的屏幕尺寸和并非顶级的配置就让小米Max的定位变得有些模糊。当然小米推出Max就是为喜欢大屏幕手机的这一个特定用户群量身打造的中端手机,但也因此,主打屏幕尺寸卖点使得这部手机更像是小米在销量增长乏力时被迫开掘新的市场刺激而制造的一个另类。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关于大屏幕的一切

小米为这块大屏幕做出的让步也是巨大的。握持成为大屏手机一向被诟病的要害。因此小米为这部手机尽可能地增加屏占比,甚至牺牲了正面惯有的logo。这样一来,在2.5D玻璃和顶部的对称开孔都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情况下,机身正面再无明显的小米品牌的识别元素。但同时,机身正面宽大的屏幕和窄窄的额头及下巴就变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当然同样有视觉冲击力的还有黑边框,似乎黑边框与屏幕都一起按等比例放大了。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背部也为了握持时的贴合度而做了弧度处理,但即便如此,过于宽大的手机尺寸依然导致了握持时进行滑动或触点操作时的不适。全金属的背部让人想到的是红米Note 3的设计,好在指纹识别的位置处理得很合适,不会感受到不便。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至于便携性,消费者在购买前无疑对此有非常多的顾虑,于是雷布斯在发布会上就花了大量篇幅讲述小米Max便携的可能。而根据体验,这部手机的确是可以揣进裤兜里落座的,但是想再掏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另外手机的重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久持并没有产生压迫感。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小米Max的分辨率为1080P,同样分辨率的情况下更大的屏幕尺寸意味着更低的PPI。小米Max的屏幕在观感上的确不如一些小屏幕的1080P的手机,屏幕技术上也没有为大屏幕进行额外的优化,以致这块大屏幕的呈现只能算得上同价位手机的一般水平。

但有一点的确是其他手机不可比拟的,那就是大。由于屏幕尺寸,无论看视频还是玩儿游戏,甚至浏览网页,都会有更好地视觉体验,不过反问一句,我干嘛不用平板呢?

大屏幕的续航测试

屏幕一直是手机耗电的大头。在配备了更大的手机屏幕后,产品还需要减轻消费者的另外一个顾虑,那就是续航问题。小米Max内置了4850mAh的大容量电池,在发布会上也是一直强调续航“秒天秒地秒苹果”。于是我们选择了电池容量同样站到4000mAh的5.5英寸的魅蓝note3(电池容量4100mAh)作为参照物,来对小米Max的影音播放的续航进行测试。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两部手机同时在线播放720P网络视频,亮度均开到最高。约过1小时左右,魅蓝Note 3能感受到明显发热,而小米Max在热耗控制上做得更好。

从10:20开始100%的电量连续播放720P网络锁视频至11:40,小米还剩余92%的电量而魅蓝note3还剩余85%的电量,而这一差异还随着播放时长的增加而扩大。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就续航和视频观看体验而言,小米Max的确下来很多功夫,能够保证长时间观看的续航,也能保证持握时的温度控制。

说说拍照

拍照已经成为智能手机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因此,尽管不是小米Max的核心卖点,但这一部分依然是消费者看重、厂商不能马虎的部分。小米Max的摄像头成像效果并没有折扣,反倒成为体验很好的部分。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小米Max体验:续航给力

小米Max是一部极具产品特色的手机,主打的消费群体也非常有辨识度,而根据目前的预约量来看,雷军这步棋或许走得也相当成功。这也意味着大屏手机这一细分市场的潜力仍可挖掘。但并没有站上旗舰级别的配置和与小米5比肩的售价让人对这部手机的战略定位依然难以揣摩。而另一方面,小米Max用屏幕尺寸来迎合一部分消费者的使用需求,这样做已经是开始挖掘细分市场。如果屏幕已经成为手机市场垂直细分化的开始,那么也就意味着智能手机这块大蛋糕或许真的快分完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