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1号店也被收购,为何上海互联网公司难逃命运怪圈?

   时间:2016-06-22 11:01:55 来源:一财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1号店被京东收购,让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被抛出来咀嚼——上海互联网公司为何难逃被收购的命运?上海到底有没有互联网土壤?但这个话题就像几泡过后的茶叶,从当年的“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开始喝,喝到现在已鲜有什么新味道。

从早年的易迅,到大众点评、安居客、1号店,这些公司上演了类似的剧情。为何上海互联网公司难逃被收购命运?其实这多少有点伪命题,资本异常活跃的 互联网圈每年都在上演并购大戏,被收购者遍布全国,只是上海尚没有一家准巨头扮演过收购者的角色,当它再被拿来与城市体量相当的北京做比较时,让人慢慢形 成了这个印象。

张涛离开大众点评时泪洒公司的照片让多少人动容感慨。要知道,上海用户对点评有很深的情结。无论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公司就是自己的孩子,拿钱走人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结局。但当公司真走到那个境地时,实属无奈。

要分析原因,首先可以排除成本因素。有人说在上海办公司很贵,但是你横向比较一下京沪两地互联网圈的收入就会发现,北京的人力成本比上海贵很多。这 是互联网公司一笔很大的支出。另外一个因素应该排除用户土壤,上海互联网用户的数量、活跃度、贡献度等在很多方面是超过北京的,市场足够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海知名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兼CEO跟我说,这是结构性因素,互联网公司对人才、团队的依赖性很强,上海互联网公司势必要从本地招很多 人,受这座城市文化氛围的影响,本地团队更注重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说白了就是相对缺乏狼性,对员工来说这未必是坏事;管理层在判断未来走向时更现实而理 性,谋定而后动,很少能看到王兴这种赌徒性格的人。对于资源依赖型行业,上海做的风生水起,但互联网对资源的依靠性让位于对人才和团队的依赖。

随便一个工作日,晚上9点多,当你站在杭州文一西路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的大门口,看到几栋灯火通明的大楼,从里面走出来的员工还拿着手机沟通业务,就 知道互联网公司有多拼。李彦宏曾经公开对百度缺乏狼性表达过忧虑,互联网的这种创业氛围,影响着从创业者到员工的每一个人,甚至包括保安。

和硅谷相比,中国互联网环境重模式、轻技术,不是你拥有一批技术大牛就能包打天下。像虚火过往的O2O行业,技术的重要性小于运营,在市场拓展和业务扩张时,有时候“野路子”更管用。

说到人才结构,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上海交大可谓上海互联网圈的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了曾碧波、王建硕、张旭豪、沈南鹏。但除了交大,再没有 一家上海工科院校扮演这个角色,倒是上海财经大学走出了张勇,财务出身历经盛大和阿里巴巴。相比之下,北京高校对互联网圈的集群性贡献要明显的多。

另外,上海对人才的辐射多集中在华东六省,北京凭借首都因素辐射全国。以湖南为例,尽管位置上离上海更近,但北京对湖南人的吸纳力比上海强很多。在媒体圈和互联网圈都表现强悍的“湘军”,大多喜欢将北京、广州作为创业地和工作地,陌陌创始人唐岩就是一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和调性,无可厚非。上海互联网公司在运营细节和服务体验方面做的较好,一如这座城市的规范性格。针对1号店被易手这个热点, 一个集中了部分江浙沪互联网圈媒体人的微信群讨论正欢,“之前我家的日用品几乎都靠1号店”、“送货速度绝对靠谱,态度也很好”,这些评论多少反映了上海 互联网公司的性格。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陈天桥在互联网圈叱咤风云时,你很难说他是只偏居上海一隅的。进入BAT时代,并购和集中趋势愈发明显。你看阿里巴巴 和腾讯每年买公司的劲头,就像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上海互联网企业大多精耕于垂直领域,偏工具属性,在这一轮疯狂并购潮中,被巨头收购在所难免。但瞬息万 变、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圈,谁也说不准下一个巨头在哪儿诞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