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提 Mac 以后会不会从此转向 ARM,苹果的“英特尔冒险”就是一个神来之笔。
正好九年前,苹果推出了第一部iPhone。不过它成功的基础其实早在那的一年前就已经打下了。十年前,2006 年夏季,苹果成功地完成了Mac的转型,从PowerPC芯片过渡到英特尔芯片,彻底实现了它整个个人电脑产品线的“大脑移植”。
那一次转变首先在苹果的WWDC 2005上被提出,这是不折不扣的大事件,这意味着苹果将抛弃 IBM 生产的 PowerPC 处理器,将英特尔的x86处理器应用到 Mac 电脑上。
苹果做此决定的原因很简单,纯粹是因为 IBM 在消费级处理器上 —— 尤其是笔电的 —— 已经无法和英特尔竞争了。PowerPC 处理器性能上有很大的潜力,但它们发热量大,能耗也很大,这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是致命的。更重要的是,IBM的速度一向很慢,乔布斯认为苹果需要更快得到有竞争力的芯片,越早越好。
为了具备竞争力,苹果就需要接纳 x86 处理器,而这是Windows PC已经使用已久了的技术。
然而更换硬件架构可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容易,因为软件并不仅仅是为某个操作系统而编译,还对应着具体的硬件平台。更换处理器意味着苹果当时的操作系统(也就是 Mac OS X)需要在新的处理器类型上编译,每一个为旧处理器架构打造的软件都得重新编译。
在做好长远的计划之后,苹果开始了硬件的转型(也就是提供基于英特尔技术的 Mac 电脑)。它的预期是整个过程从 2006 年 6 月开始,2007 年年末结束。事实上,到 2006 年 8 月的时候,整个转型就已经完成了,整个 Mac 消费级生产线都已经焕然一新。
苹果不仅成功完成了转型,而且还提前达成目标 —— 这两件事对它来说都是重要的时刻。
为什么转型如此重要
从一个硬件平台转移到另一个并不简单。事实上苹果是唯一一个非常成功地完成这样的转型的公司 ——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第二次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苹果就从摩托罗拉 68000 处理器转移到了 PowerPC 平台。这次转型也很成功,但在意义上和第二次相比就小了许多。
知名博客Daring Fireball 的博主 John Gruber 就曾经坦承,他根本没想到苹果会决定来到 x86 平台上,因为他认为苹果会更倾向于去维护已有 Mac 软件的兼容性。Gruber 认为转型根本不可能。当然,结果证明他错了。
苹果为此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取了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 Rosetta,它能够充当一种翻译器的角色,将基于 PowerPC 的代码转换,让基于英特尔的 Mac 能够运行它。
Rosetta 集成在 Mac OS X Tiger 中,完全的后台运行,悄无声息地完成代码转译的工作。结果非常神奇,大部分的软件根本不需要开发者自己去修改代码,一样能够在新系统中运行。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 PowerPC 软件都能够在它的帮助下兼容英特尔架构。部分软件的代码库太过复杂,难以自动转译和模拟。举个例子,Adobe 的 Creative Suite 2 就是这样的存在。一直到了 2007 年,Adobe 才推出了基于英特尔 Mac 的 Creative Suite 版本。
但这里存在一个大问题,即使苹果成功完成了转型,大量的 PowerPC 设备仍旧为许多人所使用。对于许多开发者来说,要为了新的平台抛弃那么多的老用户肯定是不明智的。诸如 Adobe 和微软这样的公司在旧平台上拥有大量的用户(即使它们公开表示支持英特尔 Mac),那么同时满足两方对苹果来说就非常重要了,而这正是苹果整个转型战略最闪光的地方。
苹果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通用二进制,意味着一款软件在封装之后可以在两个平台上运行,无论它的代码是不是为英特尔平台编写的。
苹果的通用二进制工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观察家非常惊讶地看到有多少开发者,无论大小,迅速接纳了通用二进制格式。甚至于当苹果在 2009 年通过 Mac OS X 10.6 正式取消了对 PowerPC 的支持后,仍有部分开发者继续通过该技术为这个平台提供数年的支持。
意外之喜:Windows
尽管苹果从 PowerPC 转移到英特尔 x86 主要是基于性能的考量,但它因此还得到了一个意外之喜,而且成为了其巨大优势之一,那就是有史以来第一次,Mac 用户可以在 Mac 硬件上原生运行 Windows 系统了。
2006 年 4 月,苹果推出 Boot Camp,一种能够让 Mac 运行 Windows XP 的方案。它通过将硬盘分区,让 Mac OS X 和 Windows 两个系统能够共存。启动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要运行哪一个操作系统。
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那些非常享受 Mac,但仍需要一些 Windows 独占软件的用户,能够通过一台设备完成两边的需求。
Boot Camp 的兴起促成了诸如 Parallels Desktop for Mac 和 VMWare Fusion 这样的虚拟化项目,让用户能够同时运行 Mac 和 Windows 软件,性能还不会因此受到明显影响。
多亏了 iPod 的出现,Mac 的使用率也在上升。但转移到英特尔平台并且通过 Boot Camp 或其他虚拟化项目支持 Windows 的做法,让上百万想要 Mac 但对 Windows 仍有留恋的人,终于得偿所愿。
MacBook 的崛起
关于转用英特尔芯片的重要性,没有什么能比 MacBook 的横空出世更能说明问题的了。2006 年 5 月,苹果向世人介绍了其 13.3 英寸的笔记本电脑 —— 当然采用的是英特尔平台。
MacBook 不是第一款采用英特尔芯片的 Mac,但它是最重要的。作为 iBook 的继承,MacBook 是第一款面向大众的现代 Mac 产品,而且确实大获成功。它的设计非常时尚,屏幕宽广,整体个性十足。不可否认的是,同时支持 Mac 和 Windows 软件这点让它拥有了不小的优势。
甚至可以这么说,MacBook 的成功 —— 包括整个英特尔 Mac 在内 —— 都吸引了公众的视线,从而加速了苹果最重要的产品 iPhone 的成功。
当苹果 iPhone 在 2007 年 1 月亮相时,距离它朝向英特尔平台的转型完成只过了几个月。尽管不少人重新认识苹果是因为 iPod,但 Mac 的再兴理所当然地让人们对苹果产品更加期待。
当然 Mac 本身也迎来了复兴,大量的独立开发者开始为 Mac 打造软件,而转型的成功也为第一方 Mac 软件打开了市场。从那时起,许多公司都开始以 Mac 为最优先,Windows 则排在次位。更重要的是,基于网络的软件让操作系统之间的区别变得更不重要了。
十年
十年前,如果你走进一间办公室,一所大学或一个人的家里,你可能会看到一台 PC。然而今天情况已经有了改变,星巴克、学校和新创公司里,Mac 有很大的几率会出现。
MacBook Air 本质上成为了第一款英特尔芯片 MacBook 的继承者,它定义了现代笔电的形象。最新的 MacBook 很可能也将会带来相同的冲击力。
Windows 在销量上仍然胜过 Mac,甚至 Chrome 平台也有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 Mac 的存在感从未消失。对于苹果来说,Mac 用户的忠诚度更高,而且他们会买 iPad,会买 iPhone,可能还会买 Apple Watch。
如果苹果没有朝着 x86 转型,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因为硬件无法跟上时代,新的平台也给了用户们更多的选择。
当微软推出 Windows 8 的时候,它为 ARM 处理器打造了一个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RT。我们都知道,Windows RT 是场灾难。微软无法打造一个像 Rosetta 一样的技术,帮助 Windows RT 使用 x86 Windows 应用,它需要的是开发者采用类似通用二进制的代码以便让应用能够在两个平台上运行。然而问题是,微软和它的硬件合作伙伴们并没有足够大的投入和魄力去影响开发者,让他们改变自己的编写习惯。
事实上,微软仍旧试图让开发者转型去打造所谓的通用 Windows 应用生态。这一次,它的目标不再是让人们为基于 ARM 的 Windows RT 平台开发应用,而是要让基于 ARM 的手机运行 Windows 10。
正是因为看到微软一直在让开发者接受通用 Windows 平台的泥潭中挣扎,还有 Windows RT 的彻底崩溃,我们才能够了解到 Mac OS X 能实现快速转型,而苹果却几乎毫发无损是多么的了不起。
这些年来一直都有传言称苹果会再次转型,让它的桌面平台采用 ARM 架构,但至少到现在为止,这样的迹象仍然并不明显。如果苹果真的要从 x86 转向 ARM,对于开发者来说不会像从 PowerPC 到英特尔那样让人不安,因为改变只是在软件开发和工具层面上的。苹果真的会这样做吗?现在我们并不知道。但如果它真的再次做出这个决定,我们可以相信它能够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