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阿里并购豌豆荚:寻求入口与通路统摄力

   时间:2016-07-06 14:03:25 来源:搜狐科技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去年,PP助手与淘宝手机助手完成整合时,俞永福说,应用分发是阿里移动事业群中唯一未能进入市场前三的业务。可见他对这块有更高的期待。

此次豌豆荚入局,虽然没有确切数据显示阿里移动整体应用分发已达标,至少实力大增。

但仍需要仔细思考,俞永福为何对这块有如此高的期待。阿里仅仅为了应用分发吗?表面上,它与阿里集团核心主业关联并不那么紧密。

在我看来,这既是一种入口之争,也是通路之争。入口侧重的是它对C端用户的撬动,通路则是站在阿里业务尤其大文娱板块而言,那就是,豌豆荚不但是第三方的独立平台,也会成为阿里独立掌控的自身内容、服务的渠道。

阿里已有好多入口。除了PC外,它与几乎所有的移动终端都有合作,并依靠资本整合了魅族与锤子。但对一个虚实融合的商业巨头来说,作为入口的魅族与锤子并不能发挥更多效应,它们更像是阿里磨砺自身操作系统的短期工具,而阿里急须撬动更多入口。

阿里不可能老在终端环节直接布局,那不是它的菜。那还有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嫌疑。阿里的开放平台定位决定了,它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通路。为加快进程,阿里需要那种能快速、直接渗透移动终端的利器。

豌豆荚则是目前最好的标的了。借助强大的应用分发能力,它与80多家手机软硬件企业建立了合作,它出色的产品、品牌、情怀对终端用户来说,有较高的统摄力。阿里整合豌豆荚,就等于迅速获得了一个能触达终端、获取用户的工具。

当这种工具与阿里云OS以及UC、神马搜索等产品协同后,就能产生更强的用户体验与更强的入口价值。而且,坦诚地说,豌豆荚的产品确实相当出色,它在API层面的努力,有望在阿里移动内部更快产生协同。

也许你会说,过去几年,豌豆荚的影响力有些弱化。是的,它确实正遭遇着应用分发市场碎片化趋势的挑战:手机品牌都有自己的应用商店,浏览器与搜索引擎、OS等力量,都在侵袭着独立平台的分发能力。豌豆荚的整体排名仅为第五。

我始终相信,第三方独立平台不可能消失。只是说,豌豆荚与它的同行们会持续面临转型与升级挑战。较早时候,豌豆荚曾借助应用“发现”涉入媒体化内容,增强了用户体验与活跃度。它在游戏领域的开拓,也获得了较高的口碑。

但整体来说,豌豆荚仍停留在一种工具的层面,创始人王俊煜坦诚应用分发业务欠缺更多商业化探索。它虽然盈利,但因体量与规模有限,很难整合到更多商业资源,走出工具化被动。

这种诉求,也正是双方达成交易的背景。除了资本、巨型的商业化平台,阿里移动的产品矩阵可为它带来协同效应,提供更完整、多维的服务外。而昨日双方言论显示,豌豆荚绝不仅仅停留在应用分发层面,它还将成为内容分发平台。

所谓内容,它更多来自上月中旬正式成军的阿里大文娱版块,涵盖了阿里影业、合一集团、阿里音乐、阿里体育、UC、阿里游戏、阿里文学、数字娱乐事业部等。

你能体会到,整合后的豌豆荚,将走出工具思维,成为一种媒体化特征的平台。内容服务可以让豌豆荚具有更多粘性、更多接地气的能力,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

走出工具化挑战的行动,其实早已发生多年。许多工具型企业都已经或正在经历转型。腾讯本身的发展史就是从工具到生态的历史。奇虎360自2013年以来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型,周鸿祎当初的危机与“重启”,就是意识到PC向移动转型后,360开始强化移动通路以及智能硬件的布局。

路径当然不一。而从内容切入,推动工具平台转型,能丰富豌豆荚的平台服务,为它的商业化创造更多机会。这也是诸多工具型平台转型的方向。早期的迅雷、风行如此,前不久,小巨头猎豹,也开始落实内容战略,打造面向全球网红的视频应用。事实上,在我看来,红得发紫的网红经济,其实更多是以垂直特色明显的娱乐内容驱动的,带有强烈的新媒体属性。

内容切入也是阿里“大文娱版块”的整体战略诉求。俞永福的用意是,要将整个大文娱做成一张图,通过版块内业务协同增效,帮助各业务充分利用集团资源,形成合力,在专业领域取得领先,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这是阿里移动与大文娱板块于豌豆荚的价值。有些人说,阿里收购它,主要是马云在帮孙正义解困,后者急须整合现金。事实上,双方接触一年多,显示出阿里对于移豌豆荚的迫切。

这一收购案,在财务面上远不如阿里其他大手笔。但若将它放在阿里集团的背景下审视,反而透露出巨头砸这一周期的压力面。

阿里集团目前的压力是:一方面它要开源,化解增长难题,国际化与农村,还有有形商品之外的各种服务、健康与文娱等;另一方面它要为自身庞大的流量、技术及互联网基础服务寻找出口(入口与出口越来越统一化)。

除了泛电商平台与金融板块,阿里云、百川计划都是开拓出口的行动,前者是未来基础增长点,后者则是工具模块、应用服务以及商业化能力的输出,以APP形式的创业项目体现。

豌豆荚能局部消除阿里这一压力面。举例说,百川计划搞那么大声量,但在分发层面,阿里并没能帮它们多少,半年多来,百川计划缺乏更多声音。豌豆荚完全有能力化解挑战。

这一收购案也透露出,为了数据、用户,阿里在工具层面已很难容忍继续过度依赖第三方。没有独立的入口与通路,阿里就难以更多影响到最终的消费者,无法构建真正的应用场景,它的巨大的流量、数据,就像堰塞湖,输出不畅,就会沉淀为巨大的成本。豌豆荚虽然只是一个较小的案子,但已显示出这个阶段阿里集团的用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