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Surface即服务』计划,能否让微软顺利向B端转型?

   时间:2016-07-18 08:58:19 来源: 钛媒体作者:李玉扬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Surface即服务』计划,能否让微软顺利向B端转型?

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的微软,在经过了五六年的左冲右突,无论是结盟也好收购也罢,并没有在其中找到一席之地。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Windows Phone的失败至少证明了微软真的不适合做移动操作系统。只不过,后盖茨时代的鲍尔默则成了这一证明下的悲情牺牲者。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鲍尔默的下课为后继者纳德拉领导微软转型播下了一颗新的种子——Surface硬件业务。至少在今天来看,这颗种子已经发芽——Surface已成为微软重要资产之一,相比较而言,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从亏损数十亿美元到单季营收超过十亿美元,并且实现盈利;隐藏于表面成功下的是,Surface对微软业务转型的指导意义。

微软推出的『Surface即服务』的硬件租赁计划剑指企业级业务,这和微软的转型方向完全一致,简单而言,这项计划的瞄定的就是企业,而且甚至可以将范围缩小至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对于一次性批量采购较为昂贵的Surface硬件及企业级服务总是力有未逮。而以租代买,部分相当于分期付款,却较分期模式更具吸引力。

这个吸引力是指,微软借此吸引了大批中小企业依附于自身的企业级服务上,而中小企业则可以在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工具成本之间寻找到了最佳的附着点。

硬件即服务的新思路

如同SaaS一样,在这个单纯硬件、软件逐渐被边缘化的时代,Surface as a Service赋予了硬件以最符合潮流的含义,即——硬件即服务。硬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件』,而是一种服务手段以及工具,是服务产品的附加值。

不得不说,微软的『Surface即服务』计划为现如今暮气沉沉的PC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将绑定硬件作为企业级服务的竞争壁垒。在预测其最终结果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微软『Surface即服务』计划的内容都有哪些吧:

(1)Surface设备租赁计划

(2)Surface可连同代管云端服务、

(3)Office 365订阅、Windows 10及相关软件开发商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例如IBM、博思艾伦等。

微软『Surface即服务』也可看做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的升级版,即『硬件即服务』。当然,两者的思路和模式都有着极高的相似性,譬如以租代售、定制化服务、降低成本等等,只不过微软的『Surface即服务』保持并加强了SaaS的固有优势。

1、更强的定制化。

所谓“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一般的SaaS开发商所能够做的往往是在软件服务上的定制化,而对于运行环境而言却遵循着多平台、最大化普适策略,以求得能够适应不同企业的复杂的硬件运行环境,这就和软件服务稳定性和安全性上形成了矛盾。而SaaS的出现只是在数据备份和保存上有了更好的机制,但是相对于本身运行环境上并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安全稳定保障。

而『Surface即服务』这份保障的具体表现则是IBM、Booz Allen Hamilton等大型开发商将会为企业提供定制化Surface应用方案以及专属应用,而这种基于硬件销售服务的方案将比SaaS更加深入的解决了企业级服务软硬之间的对接问题,极大的简化了软硬之间的匹配问题,提供软硬一体化的企业级解决方案。

当然,我们也可以由此想象得到,理想情况下,基于微软B端的强势地位,会有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加入,为Surface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从而又加强了Surface计划的权重,形成一个针对企业级服务生态的正向反馈。

2、硬件绑定的“阴谋”

用惯了傻瓜式相机的人无论如何面对单反也会一阵头大,因为藏于傻瓜式操作内部的则是隐性的更换成本。而在企业级业务之中,微软面临着苹果、谷歌的挑战,Mac OS、Chrome OS以及Android、iOS不断从消费级向企业级演化,例如Chromebook、Macbook、iPad Pro等设备的正在吞噬微软在企业级的战略纵深,而这又是在移动端近乎失败的情况下。

所以Surface计划其实就是在微软在本身的云计算业务优势并不突出,对于B端市场吸引力降低之下的自救措施。借助Surface不错的口碑,绑定微软的Windows 10系统以及运行于其上的云计算业务(包括云端存储、office 365协同办公)等来绑定中小企业,增加其更换成本。

当然,与其说微软开发基于Android版、Mac OS版简化软件是为了增加用户,不如看成是微软为了反衬其Windows平台下的强大商用办公能力,以此吸引企业级用户投诚。

但是,Surface计划有一个先天性的缺陷,即硬件的低度定制化虽然满足了其通用性,但也将其禁锢在了小型企业级市场中,而对于大企业而言,仅仅靠几款Surface完全不能够满足不同业务、不同部门之间的需求,或许这就叫做有得必有失吧。

C端消费级业务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当微软大力布局企业级市场时,在C端消费级市场却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于微软而言,其C端用户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带有B端属性的消费级市场。一个是纯粹意义上的消费娱乐级市场。

说到带有B端属性的消费级市场,可以详细的理解为职业化消费群体。以微软溢价50%收购的LinkedIn为例,从业务构成来看,LinkedIn是左手握有B端企业级用户,右手握有C端消费级用户,但是LinkedIn所谓的C端用户仅能看做是广义上消费级用户的部分群体,因为同Facebook的包容性相比,LinkedIn的C端客户仅可作为细分垂直的职业社交用户,是基于B端企业级市场的延伸。

从使用目的来看,LinkedIn用户大都以职业人脉作为经营结果,而不是社会人脉。

从用户身份来看,LinkedIn高度垂直性,会让C端用户自动切换为工作模式。

这就意味微软收购LinkedIn是为了更好的拓展企业级市场,掌握企业用户数据,而不是为了消费级市场。

此外,Surface设备就是带有B端属性的消费级产品,这一针对消费人群是商务办公群体,而对于大部分用户轻度办公,重度娱乐的消费级用户而言,Surface显然并不具备性价比优势,因为Surface上所谓的针对性优化,例如轻便易携、舒适的输入体验等等,并没有带来太强的价值感知。

而于纯粹的C端市场而言,微软拿得出手的也就移动业务、Xbox游戏、HoloLens等,这其中,一直被寄予厚望的移动业务,甚至纳德拉亲自定下『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的移动业务,到目前已经为止成绩乏善可陈。

在微软最新的第三财季报告中显示,微软共售出了230万部 Lumia 手机,以及1570万部功能机,同比去年的860万部和2470万部出现了断崖式下滑,而且这还是一个赔钱货。在整个移动操作系统的绝对占比数值上,微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移动为先战略基本宣告流产。

而Xbox游戏和HoloLens(AR)都只能算作长尾业务,虽然针对的是消费级市场,但是并没有什么杀手级的应用场景可以进行大规模普及。Windows 10虽然备受好评,却陷在了自己原有用户的围城之中。

在移动消费业务败退的微软,显然已经没有后路可退,而企业级市场是微软的最后机会。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