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数码电器行业巨亏,日企究竟怎么了

   时间:2016-07-22 08:43:10 来源:创事记作者:陈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苏宁、国美那样的电器销售商铺,在日本叫“家电量贩店”。这些年中国游客去日本“爆买”,主要去的地方也是这些量贩店。第一次去日本观光的人,可能觉得日本的家电量贩店原本就是这样的,但作为一个往返于中日之间三十年的人,从家电量贩店看到的是日本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本的店铺会把卖得最好的商品、利润最高的商品放在店铺的门口。如果整栋大楼是一家销售企业的店铺,大楼一层最吸引顾客,销售也是店铺中的大头。把哪款商品放在店铺门口或者一层销售,商家在选商品的时候会反复琢磨,商品内容恨不能每周、每季度都会重新评估,稍微有点卖得不好,马上会有其他更好的商品将其替换下来。

不用说三十年、二十年前了,便是十年前,走进日本的家电量贩店,看到的必定是日本品牌的产品,和现在进门一看是美国苹果手机,往里一走是NEC(联想在日本依旧使用原日本品牌)电脑,日本数码电器企业曾经的强势,在今天的日本已经很难看出多少了。

当然今天的日本依旧是产品创新的大国,具有独到设计理念,质量上乘的很多产品也还是产自这个国家,但是有一点可以非常明确说的是,这个国家的企业在创新速度上明显开始落后,“拿着金饭碗要饭”的说法有些过,但所有数码电器企业在过去几年里发生的巨额亏损,已经非常清晰地把日本企业的问题表现了出来。

他国企业在用日企发明赚大钱

7月4日,《日经商务》周刊出了一组文章,通过很多实例谈了这样一个现象:日本企业有非常新颖的发明,但受到国内制度或者企业经营体制的限制,在产品化的阶段,是其他国家的企业夺得头筹,日本企业几乎没有享受到发明的实惠。

该刊介绍了这样一个实例。

小崛保三郎原本在关西经营一家重机制造企业,但这位企业家喜欢研发,到了1962年,他把企业转让给了他人,自己专心研究汽车用空气安全囊,到了1965年终于研发成功。

小堀的产品概念是,在汽车遇到撞击的时候,通过火药瞬时将气囊“炸”开,保证人员的安全。炸开气囊的设想,在51年前让日本所有汽车公司“笑疼了肚子”。如果把汽油箱炸了,人没撞死,要被烧死了。而且在汽车上“装”火药,这严重违反日本消防法。这样的产品难以通过国家审核。

世界公认安全气囊是小崛发明的,如今这个产品一年的销售量在4亿个以上,市场规模少说也有200亿元,但最大的企业是瑞典的“奥托立夫 (AUTOLIV)” 公司,日本没有太多地享受到这项发明带来的实惠。

气囊的例子有些超前,如果看看普通家电产品,就会觉得问题可能真的很严重。

在日本的家电量贩店,机器人吸尘器相当的吸引人。小东西很可爱,无声无息地工作,没电前会自己跑到充电基座那里充电。看看厂家,日本市场上主要是美国“iRobot”公司的产品。日本一直是吸尘器的研发、制造大国,却不见著名家电企业生产机器人吸尘器。

其实早在1979年,日本已经有“无线吸尘器”了,任天堂公司开发的。任天堂公司是做什么的,这里无需赘言,反正不是家电企业。如果这个时候松下电器买下该专利,投入力量生产这样的吸尘器(2015年日本的市场规模为20亿人民币),也就没有美国企业在日本独占鳌头的机会了。

智能手机的概念产品,在1999年日本先锋公司已经推了出来;有四个螺旋桨的无人机,也早在1989年就由“基恩士(KEYENCE)”公司制造了出来。今天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无人机,主要是中国的“大疆(DJI)”公司生产的,几乎和日本无缘。

社会企业文化“壁垒”

在日本去听政治家演讲,每每听到“回归保守”时,会场气氛就特别的好。厌烦革新是日本现在的社会风气,而回归保守则多少意味着要回到二十年前日本社会安定团结的状态中。往日的美好,在中年以上的日本人的记忆中留存着,在社会长期停滞的时候,甜美的回忆能给以安慰。

那么这十年,甚至可以说这二十年,日本社会中创新型的产品少了,靠回归保守能否解决问题?什么是日本社会的保守,这很值得人们去思索。

笔者在日本经常和企业的技术部门、研发部门的人打交道,感触最深的是,企业制度上的保守,已经非常的“人性化”,让人不得不遵守这些制度,不敢越雷池半步。

企业中的一个处,不管它叫什么,处长(部长)、科长(课长)都是很好的上司,对部下体贴入微,部下工作失误也是处长、科长的失察,大家都会非常的认真,保证工作不出错误。

研发、产品化很难百发百中,大多数研发不得不半途而废,数年也出不了成果。找立竿见影的项目,恨不能半年就出成果,一年出产品,然后就是大赚特赚,大家都这么想,都这么急功近利,长线的研究,有风险的研发,领导不会同意。领导三年一换,只要不出问题,企业内升迁就有保障。大企业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意冒风险。

日本企业最重视的是调查。不论是研发还是推销产品,调查、做计划是员工的必修课。至于调查、计划书提交上去后,能否进入讨论、实施的阶段,这就很难说了。好不容易提上日程,可以讨论了,尤其有公司高层参加的讨论会,经过热烈的讨论后,高层总会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调查还是不够充分,数据不够详实;第二,对风险的评估过低,需要重新全面评估;第三,对项目本身持肯定意见,但前提是重新做调查,重新进行评估。

成功了肯定是领导很早就给出了支持的态度,不成功自然是调查及对风险评估不准确的结果。这样的会多了,员工就会非常的忙,而且很难最后推出一项能实施的项目来。

其实在日本企业里,能坚持做研发的人,最后很招人记恨。这样的人大都个性张扬,很难处,他们作出了成绩,也难以让企业对此作出好评。远的如诺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最后被日亚化学赶出公司,只好去美国谋生。即便是中村获得诺奖,全世界都瞩目以后,日亚化学也还是没有忘记和中村结下的仇,连中村回来看看的机会也不肯给。

中村的故事国内报道的已经很多了,我们看看东芝公司。舛冈富士雄在东芝公司工作期间研发出了闪存技术,后来东芝推出的NOR型闪存、NAND闪存都和他的发明有关,这也是今天东芝在遭遇了巨大经营危机时,唯一还能为东芝赚些钱的业务。但舛冈在东芝因为刺头,别说当研究所长了,最后的结局是当上了没有部下、几乎没有科研经费的“技监”。舛冈曾希望回研发一线,但实在招人恨,最后技监都当不下去,不得不早早离开了东芝。

是社会的保守化,企业文化特点,让这些年日本开始难以出创新型产品,日本经济本身处于长达二十年的失落状态中,不能自拔。

尚未产品化的“宝库”

笔者想强调的是,日本对研发并未怠慢,但制度、文化让发明难以成为产品。如果要去日本寻找未推广的新产品的话,依旧随处可见。

比如,在《日经商务》周刊上就谈到了这样一些产品。“让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合二为一”。很多时候会出现错把油门当成了刹车而造成的交通事故。踩下去就是刹车,松开脚就等于让车跑起来,熊本县“成濑”公司就有这项技术,可惜几乎无人问津。

“不会让人跌倒的台阶”。这项技术很实用,也很容易引进。如果台阶做得太窄,就会发生跌倒事故,但将迈步的台阶做得大一点,问题也就解决了。日本兵库县的杉原公司就在推介这项技术,目前急需房地产公司“垂询”。

再看看以下这些产品:“让两轮自行车不发生颠倒的技术”、“不会坠机的飞机”、“不燃住宅”、“全自动浴盆”、“饮酒就不能驾驶的汽车”、察觉司机身体异常的“急病探知系统”等等。

至于日本大企业的专利、开发阶段几乎已经完成,但尚未商品化的产品等等,更是汗牛充栋。尤其是日本社会在制度上对出现新产品的限制一点没有松动,想推创新产品也还是有很多困难。

日本企业在日本可能就是一直下蛋(从事正常的生产),中国企业如果和这样的企业合作,把那里不能生产的新产品拿到中国来,也许企业会开始下金蛋(在对创新有巨大需求,在一个广阔的市场里,企业能获得飞速发展)。

一时研发还不能跟上,但希望能找到产品,想用好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人,不妨去日本找找相关的产品,估计不会败兴而归。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