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董明珠力推格力2 美的牵手华为也要出手机?

   时间:2016-07-22 17:55:40 来源:万维家电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家电巨头做手机并不新鲜,包括海尔、长虹、海信等都推出过自有品牌手机,不过由于不是其核心业务,加上企业也没有过多推广和宣传,因此并没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然,如果要问现在国内哪家传统家电企业正不懈余力的大肆推广智能手机,舍格力也没有谁了。日前,董明珠在出席某峰会时又谈到格力手机,她表示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红海是因为部分厂商没有技术创新所导致,格力有决心打破这种格局,并表示要把格力手机打造成全球最好用的手机。

格力以后能不能做出最好用的手机,笔者不好置评。不过笔者从格力官方商城看到,格力手机2代目前售价是3599元,仅有40位用户评论,而董明珠对于格力2代的年销量目标是3600万台。当然,能否买出3600万台恐怕也只有董明珠清楚。不过董明珠雄心壮志还是值得笔者佩服,然而网友却并不看好。3600万台相当于2015年华为销量的三分之一,小米销量的一半,可定价完全是高端路线。要知道同价位的VIVO和OPPO加起来销量也就是4000万台,真不知道董明珠的底气来自哪里?

董明珠推格力2代 美的牵手华为也要出手机?

说实话,笔者对于格力手机的印象,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面”,从一代到如今的二代,市场上却很难寻到格力手机的踪影,身边的人也没见有使用的。没有手机芯片、操作系统上的积累,而是在空调工厂里做手机,在别人看来是天方夜谭,可董明珠不管这些。董明珠既不收购也不做代工,据说她倒是想和华为达成合作。然而,如今的事实是,华为已转入美的的怀抱,不知董明珠作何感想。

手机被认为是未来的智能家居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也是董明珠决心做格力手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格力没能联姻华为,美的的机会倒是真的来了。

美的华为达成战略合作 合力布局智慧家居

7月12日,美的集团与华为消费者业务在佛山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与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智慧家居领域形成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这是不是意味着美的手机也将要出炉了呢?

在当下几乎家电厂商都在做自家手机产品之际,美的却似乎丝毫没有动心。要知道,连一直强调专注于制冷领域多年的老对手格力都做起了手机,而身为一家营业额过千亿的家电巨头,更是在刚刚成为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的唯一一家中国家电企业,美的却迟迟没有发出过做手机的信号,确实让人想不通。

手机被认为是未来智能家居最好的移动操控终端,美的此次与华为牵手,不难看出美的对华为手机资源的觊觎。一份资料显示,目前美的拥有全品类的家电产品线、美的产品涵盖30多个品类、年出货台数超2亿,全球出货量第一,平均每个中国家庭拥有2.5台美的产品,2016年美的智能单品出货量将达到3000万。这么多产品线,却硬是没有一款产品叫“美的手机”。如果此次牵手华为还不涉足手机,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受制于人的感受?

其实早在2014年年底,美的集团就和小米科技达成了合作,双方将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态链、移动互联网业务领域深度合作。不过似乎进展并不理想,此次战略引入华为,也被媒体解读为是对小米的抛弃。

美的选择与华为合作,理由再充分不过。美的已经推进M-Smart智慧家居战略多年,拥有全品类的家电产品线和开放的智慧家居平台,向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智慧家居解决方案。而消费者业务是华为三大业务之一,产品全面覆盖手机、移动宽带和家庭终端业务等。借助与华为的合作,美的在获得更大操作入口的同时,也可让美的在智能家居布局中所欠缺的IT终端上进行补足。双方的合作将为美的M-Smart和华为Hilink打造一条通道,华为消费者业务全系列终端产品与美的全线智能家电将实现互联互通。

董明珠推格力2代 美的牵手华为也要出手机?

但目前来说,手机市场已基本饱和,未来增速有限,华为涉足智能家居,也是为了寻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未来,华为的手机或进驻美的的智能家居系统,而美的引入在终端领域和大数据上有丰富资源的华为,双方将在各自产品线独立基础上商定分配机制,这似乎也侧面证明美的做手机前景基本无望。不过正如董明珠所言,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红海是因为部分厂商没有技术创新所导致。如果美的有决心打破这种格局,“美的手机”未尝不被看好。

不过,话说回来,美的如果真的要做美的手机,请华为代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毕竟华为的手机产品线已很成熟,美的只需贴牌即可,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当然,如果美的真的要做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你有兴趣购买吗?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