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乐视收VIZIO 长虹发“贺电”:电视行业因乐视变得有价值了

   时间:2016-08-05 10:40:43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7月28日,长虹在北京举办新品发布会,此前一天,乐视刚刚以20亿美金收购了美国本土第一大电视厂商Vizio。长虹发布会上,有记者将此问题抛向了长虹彩电一哥、长虹多媒体产业集团董事长郭德轩:乐视可能采用国外包围国内的策略给家电行业带来更大的压力,长虹怎么看?

郭德轩直言,当看到乐视收购Vizio的消息时,非常高兴,并称电视行业因为乐视而重新变得有价值。“乐视收购了美国的Vizio,这对我们电视行业是好事,我感觉20多亿美金销售收入的企业,收购一个20亿美元的企业,这对电视行业是大好事,电视行业又开始非常有价值了,从乐视这个角度我感觉电视行业由于它的智能化产生了价值,但是我们也祝愿长虹越来越好。我们也希望我们电视行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好,让中国的电视行业在全世界NO1。”

长虹是1973年开始做电视的,而乐视直到2013年才开始销售超级电视。在过往的43年中,以长虹为代表的传统彩电厂商为我国彩电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在过往的3年中,以乐视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为我国彩电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颠覆了产业,激活了市场,乐视更是以一己之力,凭借全球电视产业史上最大规模收购案,使得全球电视产业格局从中韩日美四强逐鹿,剧变为中韩双雄争霸的格局。

8月2日,韩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朝鲜日报》报道称,中国企业乐视今年在全球电视市场跃升至第三位,将成为三星电子、LG电子的强劲竞争对手。

报道援引知名市场调查机构Trend Force的数据称:“中国LeEco(乐视)今年将生产1457万台LCD电视,继三星电子和LG电子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电视厂商。”并称,业界认为LeEco收购Vizio将对韩国的三星和LG构成巨大威胁。因为LeEco将以北美中低价电视市场中占据绝对强势的Vizio品牌为中心积极抢占三星和LG主导的北美市场。

而国内专家也认为,收购了美资的Vizio,近年来在中国国内电视市场中异军突起、迅速进军全球化的乐视,或将成为中国军团击败韩国企业的超级杀手锏。

对于为何收购Vizio,贾跃亭在7月26日的美国发布会上表示,Vizio从2002年成立至今,仅用了15年时间,便从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并在三星、LG、索尼(简称3SL)的重压下突围而出,成为美国本土第一大电视厂商、全美智能电视市场上排名第二的企业,可谓是电子时代的颠覆者。

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颠覆者,LeEco旗下的电视品牌乐视超级电视也是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凭借着“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模式,在中国市场上成功超越了3SL,而乐视接下来的目标,便是进军全球化,将生态经济(ET)模式带给美国乃至全球用户。

收购完成后,贾跃亭在其微信公众号中称,本次收购不是简单销量的叠加,而是一场深度的化反,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体验和更高的价值:LeEco大屏生态将全面覆盖显示屏市场;除此之外,LeEco的手机、汽车、VR、Vizio的平板电脑将覆盖人们所有生活场景——“有屏的地方,就有LeEco”,LeEco将以最“全屏”布局引领全球用户进入屏读时代。

通过本次收购,LeEco奠定了自己全球化战略的发展基石。除去让更多的全球用户认识并了解乐视品牌及其生态模式之外,未来LeEco会将“千万人不满,千万人参与,千万人研发,千万人使用,千万人传播”的UP2U(User Planning To User)理念引入Vizio,让美国乃至全球用户参与其中,一起见证LeEco的全球化进程。

贾跃亭表示,尽管目前三星、LG仍然雄踞全球电视销量前两位的高榜,但从电视产业而言,“下一个时代,应该是互联网生态时代,而不仅仅是硬件或者硬件+软件结合的时代。所以,无论三星和LG,在下一个时代中,在产业竞争格局当中的霸主地位应该会被改变,除非它们能够真正实现自我革命,真正能向生态化反方向演进。大家知道,硬件企业向互联网方面走的难度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未来2-3年的时间里,实现第二次产业的突破,在中国我们已经彻底地击败了这些霸品牌,我们希望能够把这种模式带到全球。”

对于贾跃亭的雄心壮志,业界也纷纷予以了认可。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在商业模式上仍然停留在一维层次,而在未来中韩PK的全球电视产业大战中,以乐视为代表的倡导和践行生态创新的中国电视企业,其所推行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生态创新,也将使得中国传统的电视产业得以跃升到更高层次,从而助力中国军团在未来的全球电视产业争霸战中击败韩国企业,最终登顶全球电视产业巅峰,实现中国军团新的突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