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国产手机展开华山论剑,小米功力如何?

   时间:2016-08-19 17:34:35 来源:iDoNews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IDC的中国手机二季度销量榜中,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二季度在中国暴跌38%。据研究公司IDC的数据,小米智能机第二季度出货量为1050万部,较去年同期的1710万部减少660万部。这让小米滑落至中国市场第四大手机厂商,落后于华为、OPPO和Vivo。

日子不好过的不仅是小米,讲情怀的锤子也传出要被乐视收购。中国智能手机的热点每年都不一样,而手机厂商也分了各种各样的派别。在下一轮华山论剑中,哪些厂商会崛起,哪些又会掉队呢?

一、从功能手机说起

手机这个东西进入我们的生活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而手机在中国普及不过10多年时间。

最初的手机是作为高科技通讯产品进入我们生活的,在手机之前是BB机。中国企业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能力生产手机的。

这个时候,手机市场基本同质化,手机都是打电话,发短信(短信早期也是高级功能)。

同质化时代,斗的是品牌,外观设计,营销。而中国人对于白人世界的品牌一般有好感,所以这个时候热销的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韩国,日本属于二流,国产还没有产品。

在黑白机时代,中国厂商引进过韩国的硬件方案,以TCL,海尔,海信为代表的一些厂商做过手机,但是当时技术水平比较弱,稳定性比较差,没有在市场上占据什么地位。

在同质化年代,是品牌,营销,渠道强的占据优势,稳定都做不到的国产手机属于边缘产品。

黑白机之后是带拍照,带音乐的彩屏手机,在这个转换中,日韩手机崛起。原因是日韩在LCD屏幕、摄像头、CMOS的积累强于欧美厂商。

这是第一轮洗牌,摩托罗拉虽然有V3这种设计神器,但是很快就陷入麻烦,爱立信被索尼合并,诺基亚初期也被冲击的很惨,后来及时变革,引入卡尔蔡司的拍照技术成功逆袭。

日韩厂商中,日本因为一贯的小家子气(注重本土产品),没有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而三星成为主流品牌,紧跟诺基亚。

就是说,在产品功能出现大变动的时候,体验技术优势者有机会后来居上。

这个时候国产MTK芯片手机崛起,OPPO,vivo(当时还用步步高品牌)、金立、天语都在这个时候崛起。MTK的方案虽然品质还很弱,但是已经能提供彩屏,拍照,音乐功能。

TCL,海尔海信这些厂商被替代,不能提供差异化的摩托罗拉也陷入弱势。诺基亚依靠其硬件优势和塞班智能系统维持差异化,依然可以高价高占有率。

就是说,在技术进步时期,你必须有硬件或者软件的护城河才能保持高利润。只有品牌没有差异化是要被冲击的。

二、智能手机的变迁

2007年,iPhone横空出世;2008年安卓出现,手机进入又一个新阶段,智能手机PC化的时期。

在智能手机时代,规律与功能手机是相同的。

智能机替代功能机的过程,类似于当年的彩屏拍照手机替代黑白功能机。在普及阶段低价为王。彩屏拍照手机时代,先是MTK各种低价山寨品牌崛起,智能手机时代,是小米崛起。

而当普及完成之后,产品同质化,品牌的价值会回归,渠道,营销会重新变得重要。

现在OPPO,vivo和华为的热销,是智能手机品牌价值回归的一个过程。

所谓智能手机的派别,简单来说可以分两派,一类是是小米领衔,华为荣耀、乐视、魅蓝跟进的互联网手机派。

这一类低价网络销售为主,强调的生态系统,期望用软件和服务收入去弥补硬件收入的不足,硬件利润微薄,走量为主。

还有一类是以OPPO,vivo,华为,金立为代表的线下派,这类手机高溢价,主要在线下渠道,生态系统也有,但是不那么强调,主要还是硬件利润为主。

在2015年前的普及阶段是,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占了上风,而2015年至今,是线下派独占鳌头。

三、未来谁主沉浮?

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在2014年底在城市普及率超过了90%,普及完成开始换机。而手机正常的换机周期大约是24个月。

就是说,2016年底之前,现在风光的品牌不可撼动。2017年之后的第三轮换机,市场会变化。

一方面,高端品牌会收益,特别是高端品牌有中低端价位产品的时候。

如果苹果放下身价,则iPhone受益,苹果放不下身价,则三星会受益。而OPPO,vivo和华为也有机会更进一步,把自己的高端产品与三星拉平价格,承接第三阶段的换机浪潮。

当市场完全成熟,智能手机完全工具化以后,各个消费层次会相对固化,性价比产品重新获得一席之地,类似于今天的PC市场。

类似于神舟的小米、乐视、魅蓝、奇酷会重新获得机会,利润微薄但是出货量不错。

在第三轮站住的高端品牌会长期享受品牌溢价,类似于PC行业的联想,HP。而中间品牌会越来越少,最终主流品牌少于10个,而且平均利润率会继续拉低。

所以,未来互联网手机与线下派都有机会,而高利润和溢价只属于线下派。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