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美团又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先被媒体曝出裁员过万又迅速辟谣,其后《经济观察报》报又登文《美团网高管自曝只会烧钱补贴王兴第三次创业用力过猛?》,其关注焦点为:美团的烧钱模式究竟可以持续多久?而今年第二季度团购网站鼻祖,美团的业务导师Groupon净亏损高达5490万美金,同比转亏。
美团是否能步入Groupon的后尘才是“吃瓜群众”最关心的。
团购模式是否已是过去式?
团购模式开创之初,对于商家可通过互联网导流并提高翻台率,用户可由此获得低成本的线下体验,互联网对于线下商家的导流能力也在此得以证实,这也为其后的O2O泡沫埋下了伏笔。
团购模式在国内经过七年运营,加之国内商家和用户对线下体验需求的不断提升,团购模式在体验上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1.低价吸引来的用户黏着力较低,许多商家开始区别对待团购用户以降低成本,团购体验降低;2.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微信为代表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不断涌现,商家开始通过移动化工具自我营销并提高回头率,团购已成鸡肋之势,这也是此前杭州有商家宣布退出“新美大”的业务底气所在。
但对于团购平台而言这显然不是个好消息,美团一方面将业务不断下沉至三四线城市,一方面靠市场拓展以获得营收增长以期继续融资;而另一方面继续大打补贴战,通过补贴获得用户粘性,进而以用户体量吸引商家参与,这也是去年新美大亏损105亿的原因所在。
美团因团购而起,当团购大势已去之时,采取补贴手段以延续团购模式的最后荣光,但其危险的信号也在于:烧钱总有结束那天,停止烧钱,美团是否还可以继续辉煌?
多条战线齐开美团能继续辉煌吗?
当团购或者本地生活服务的O2O步入瓶颈之后,美团开始了一轮业务扩张:餐饮与百度糯米、阿里口碑为敌,外卖与百度外卖、饿了么为敌,美团酒店与去哪儿、携程为敌,猫眼电影与淘票票和微信微票儿为敌,推美团到家与到家O2O创业为敌,美团试图通过业务的不断拓展实现整体营收的增长。
这果真可以吗?
美团的业务扩张道路如能成功必须满足以下两大条件:1.美团流量不断增长,成为新兴业务的流量分发中心;2.在竞争最为激烈的外卖、电影票等领域继续搞补贴,以补贴换用户,以补贴换发展机会。
但这一切又并非那么容易。
为流量,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改组“新美大”,大众点评在微信入口成为“新美大”移动端的重要入口之一,但由于腾讯尚有微票儿和58等业务,新美大只拿到“本地生活服务”入口;为继续烧钱,除加大融资力度,在今年初获得33亿美金,并砍掉烧钱成本过高的美团到家业务,并将无法再拼烧钱的猫眼卖给光线,获得宝贵的现金流。
经过一系列的“变故”,美团的业务扩张模式的问题已经逐渐显现:1.无高增长的流量入口;2.随着BAT在O2O的持续投入,烧钱的性价比越来越低,美团要做好烧钱持久战心理准备便要有持续融资的能力。
美团在资本市场还有号召力吗?
美团是否具有持续融资能力
长久以来王兴以及美团在资本市场都堪称“金字招牌”,美团在千团大战中突出重围并有此成绩,在相当时间美团的融资也极为顺利,资本市场也愿意相信王兴和美团的神话可以继续。
但在铁哥看来,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美团虽估值180亿美金,美团方面也表示会在两到三年之后上市并有800亿美金市值,但眼前美团若是要面临融资以继续烧钱的问题,这一切绝非“画饼”如此简单。
如今美团的各个战场,均非美团可以一家独大,外卖市场有百度外卖的持续性投入补贴,饿了么也引入阿里并与口碑外卖整合,获得手机淘宝以及入口;酒店行业面临携程去哪儿的围剿,由于美团坚持的“团购模式”使其虽然有较高的酒店夜间数量,但始终未公布客单价,美团在真正具有高盈利能力的星级酒店的号召力明显不足,成为经济酒店填充空房率的导流工具;至于卖出给光线的猫眼电影,美团虽然继续掌握猫眼运营,但猫眼面对下一轮在线售票有钱有流量的淘票票和微票儿其疲态也已经比较明显。
美团此前一直试图通过自身交易平台优势,走淘宝老路将业务延伸至“互联网支付”领域,但在今年三月美团网悄然上线的“银行卡支付”功能被网友向央行等监管部门进行了实名举报,目前央行对网络支付牌照发放审核越来越严,几乎已经不再新发牌照,美团拿到支付牌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无支付牌照,美团在线上交易中的许多想象无法延续下去。
美团如今的180亿美金估值,提高了资本的参与门槛,在未来充满变数之时,资本的参与风险也随之提高,美团的“有价无市”或就此埋下伏笔。
最近所传的“美团裁员”虽被美团证实为谣言,但也能反映舆论以及资本市场对其烧钱模式的关注以及担忧。当Groupon风头不再,美团若要逆势而上目前仍是危机重重。
但愿对美团的一切质疑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