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三度牵手中移动 小米为何不再傲娇

   时间:2016-08-26 15:09:26 来源:威锋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4G网络的发展,加上市场红利的不断缩减,让手机厂商越来越焦虑。其中有一些品牌由于资金链短缺,含泪退出市场,还有一些拼尽最后一口气,企图翻身。在高端市场,苹果和三星始终占据着霸主位置;中高端市场,OPPO和华为以及vivo目前位置坐得相对稳一些;而千元机市场中,过去的小清新品牌魅族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发布至少一款产品来刷存在感。

过去几年一度非常风光的小米在去年销量未达预期后,也逐渐变得焦虑起来,中端市场的乏力,使得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千元机市场。

昨天,小米再次对外发布了新一代红米产品——红米Note 4,定义千元旗舰机新标准。这款产品采用一体化金属机身、十核处理器、4100mAh超高密度大电池、指纹识别,同时搭载MIUI 8系统,售价899元起。在发布会上,雷军还对外透露称,红米自从推出以来,三年销量已经突破1.1亿台。

在这个数字背后,我们看到了小米在千元机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下的小米,销量重心越来越向千元红米倾斜。在去年最艰难的时期,也是红米的销量撑起了小米的年度业绩。同时,为了保证销量,此次小米与中移动达成合作,后者将在年内销售3000万台包括红米Note 4在内的所有小米手机。此前,小米还与中国联通达成合作,后者将在年内包销1500万台小米终端产品。

不算其它线上线下渠道,仅仅移动和联通,就帮小米承担了4500万台的销量业绩,而去年一年小米的销量也才只有7100万。在一些人看来,小米此次是抱上了大腿。

为了不掉队,曾经线上称王的小米,开始大力拓展线下了。

去年,因为销量没有达到8000万的预期指标,小米受到了市场的质疑。今年更是被OPPO和vivo等赶超,一度处于很尴尬的位置。对于今年的销量目标,雷军只是表示,今年只希望做得开心,不考虑销量的事情。但是,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小米的诸多动作以及布局都在表明其内心并不像之前所说得那么淡定。毕竟,做企业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赚钱。正如一加CEO刘作虎所言,“做企业不挣钱那是扯淡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相信这句话,因为这不符合商业逻辑,钱是一定要赚的,就是看你怎么去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并不是小米与中移动的第一次合作,早在2013年,小米推出第一代红米的时候,便和中国最大的运营商进行过战略合作。数据显示,两者首次牵手合作的第一代红米产品总销量达到2270万台;2015年,二者再度携手,红米Note总销量达到2753万台。曾经,小米依靠线上渠道打下了自己的天地,如今为何频频牵手中移动?

线下是千元机主战场

小米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前期最重要的是获取用户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为以后的盈利打下坚实的基础。去年,小米的估值高达450亿美元,但是销量的增长乏力,导致其估值出现下降。为了重夺资本市场的利好,小米必须不断拓展市场和渠道。小米Note的败北,让小米的高端之路受到了打击。曾经小米5的难产,迟迟不上指纹识别,更是让小米一度遭到友商的嘲讽。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红米在千元机市场的强势表现,为其挽回了一点颜面。只是,随着魅族的低价战和机海战略的追击,红米也开始面临压力。

其实,对于千元机来说,更大的市场在三四线城市,而这个市场里大部分用户的购机习惯是直接到线下体验店购买。虽然已经有不错的销量,但其大部分还是在线上销售,而线下才是主战场。近几年,线上渠道几近饱和,消费者也受够了抢不到之苦。OPPO和vivo为何能在近一年时间销量大增,并挤进全球销量排行榜前列,除了产品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者在线下渠道的多重布局。过去一年,为了弥补线上的不足,小米大力拓展线下渠道。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更是表示,今年要建立50—60家小米之家。

中移动是目前最大渠道商

根据小米和中移动的合作协议, 红米Note 4将由中移动代理,在中移动旗下超过两万家营业厅同步发售。与此同时,中移动还将整合遍布全国各地的社会渠道门店,让消费者在实体渠道购买到这款产品。

小米目前超过2/3的手机是在网上销售,在电商上所占的比例已经非常高,面临着成长乏力的困局,而运营商是手机能够快速在全国进行铺设的重要渠道。其中,中移动的用户积累是小米的最好选择。

数据显示,中移动预计全年4G基站开通数量将达到140万个,将有5亿多客户体验到中移动的4G服务,其中VoLTE客户将达到3000万以上,全年4G终端销量将达到3.3亿部。其中,销售VoLTE终端1亿部。同时,在2016年上半年的时间里,中移动的净利润是联通和电信总和的4.6倍。小米牵手中移动,背靠其强大的营收和渠道能力,将会帮助其快速打入三四线城市,促进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小米正在做出改变。只是,未来的路还很长,核心技术得继续大力投入和研发,包括在产品的设计上,这家公司也需要更快地成长。但愿现在补牢,为时不晚。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
关闭
ITBear微信账号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