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滴滴涉足租车市场 烧钱模式是否重现?

   时间:2016-08-29 08:45:5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滴滴租车业务开始试运营

据悉,滴滴旗下的租车业务已于7月开始在上海测试运营,部分用户已经可以体验滴滴提供的租车服务,预计年内推广到其他一二线城市。

近日,滴滴出行的业务版图再添新军,此番涉足的是尚未触及的在线租车市场。面对这位强大的搅局者,在线租车市场不知是否会重启烧钱模式。

版图扩张

8月22日,滴滴出行宣布正式进军在线租车市场。

为此,新金融观察记者致电滴滴客服。客服人员表示:“我们还没有租车的业务,也尚未接到开通租车业务的通知。”

据悉,滴滴旗下的租车业务已于7月开始在上海测试运营,部分用户已经可以体验滴滴提供的租车服务,预计年内推广到其他一二线城市。

一位上海地区的滴滴用户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她在刚刚更新的APP上并未见到该功能,也从未听过滴滴有这项业务。“之前还说会有滴滴大巴了,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据了解,在线租车是滴滴继快车、专车、顺风车、出租车、大巴、代驾、试驾之后涉足的又一出行领域。事实上,早在2015年9月“嘀嘀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的时候,就有业内人士预见到了这一天。彼时,滴滴为自己确定了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定位: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

在易观互联网出行总监张旭看来,滴滴进军在线租车市场有较强的优势。“首先,滴滴现在已经拥有非常庞大的市场体量,许多租车刚需用户沉淀在滴滴出行的APP里,滴滴出行的用户群可以向租车导流。其次,从专车时代开始,滴滴就积累下来一些资源,比如租赁企业、代驾人员等。”

一场恶战

据了解,滴滴租车正在与一嗨租车进行探讨,双方有望在车源和车辆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在线租车市场中,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目前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滴滴此举或将为神州租车带来不小的压力。

据悉,神州租车在滴滴宣布涉足在线租车市场后的第二天发布了半年报。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神州租车的租赁收入为24.5亿元,同比上涨24%;总收入为29.7亿元,同比上涨29%;净利为10.6亿元,同比上涨161%。

同时,神州租车还透露,2016年第二季度,该公司在12个城市试行折扣上门送取车。 8月22日,神州租车开始在全国免费推出这项服务。

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滴滴宣布将采用全程线上化租车服务,租车预订、支付及订单修改等环节均可在线完成,工作人员免费送车上门,用户只需在服务时间内提前两个小时下单即可。

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陆正耀对滴滴此举并不认同。“送车上门,我记得PP租车去年也做过一阵,由于成本等原因取消了。我们自己的租车平台去年4月份就建好了,之所以没有推,就是我们来回算这个账也没算过来,这个商业模式根本不成立。”

据了解,滴滴租车与神州租车虽然同处于租车行业,但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路线。

滴滴租车并不自己拥有车辆,而是采取与租赁公司合作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整合市场上原有的租车业务,与一些原本没有实现互联网化的线下的租赁公司合作,这就意味着滴滴租车将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走平台化的发展路线。

而神州租车的运营车辆全部为自有,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其已拥有87585辆运营车辆。

补贴在即

对于滴滴进入新的出行领域,一些消费者较为关心的就是“有补贴吗”。

在这个用补贴换市场的互联网时代,烧钱几乎是每一个互联网企业都躲不开的“劫”。滴滴可以说从成立伊始就一路烧钱走到了现在。

滴滴早在2014年初入出行市场的时候(当时还名为“嘀嘀打车”),曾经做出了80天狂烧14亿元的惊人之举,高额补贴所带来的成效是用户数和订单量的直线增长。仅两个多月的时间,滴滴的用户数从2200万增至1亿,日均订单也从35万增长了近14倍至521.83万。

习惯用补贴打入市场的滴滴,或许此次也不能免俗。

在张旭看来,滴滴出行之前没有做过汽车租赁,所以刚开始会考虑采用价格补贴的方式在市场上积累口碑。“积累需要有一个过程,但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长。”他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而陆正耀对于补贴的问题则直言:“大家会问会不会打价格战,可能会打或者肯定会打。他们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好了开始打价格战的准备,消费者可能会高兴了。”

张旭认为,因为汽车租赁的客单价比较高,补贴肯定不会像原本网约车那样半价甚至免费。

除了烧钱之外,“未来出行领域的重点将是场景化(针对某一特定的场景,推出特定的、具有额外附加的用车服务,比如神州专车此前推出的孕妈专车)、司机与车辆的管控、渠道下沉以及企业服务。”张旭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