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的资本热潮让一直慢热的豆瓣也按捺不住了。
豆瓣创始人兼CEO杨勃近日宣布,豆瓣阅读经过半年多的试水,将成立影业公司正式进入电影制作领域。这意味着豆瓣也要开始做电影了。
杨勃于2005年创立豆瓣,至今已到第11个年头。其从书籍、电影和音乐的评论评分起步,逐渐拓展到交友、生活服务、电商等领域。11年来,豆瓣以慢公司著称,无论在用户拓展还是商业化上,一直脚步缓慢。
豆瓣并不是没有想过离钱更近些。从起初上线广告系统,到豆瓣阅读、豆瓣FM、豆瓣东西和豆瓣市集,再到现在的豆瓣影业,豆瓣当初起家的书影音都已经在分拆子公司以尝试商业化,并进一步将触角伸到了电商领域。
不过豆瓣的商业化之路一直不被外界看好。一方面是因为豆瓣以小众兴趣和小众人群起家,浓厚的文艺气息天然的与商业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另一方面成立11年的豆瓣只融资了三轮,而上一次融资还在5年前,在人员、资金等方面短板明显。那么此次进军电影领域,豆瓣能走出自己的商业化魔咒吗?
情怀与商业
在杨勃的定位里,豆瓣是一个发现兴趣的地方。成立之初,豆瓣主要聚焦在书影音领域,用户可以在豆瓣找到许多冷僻而其它网站看不到的书籍、电影和音乐,而且会发现和认识同样喜欢这些东西的人。这样,豆瓣最早聚集了一批有着独特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小众用户。豆瓣也被打上小众和文艺的标签。
然而,这种产品逻辑与商业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
豆瓣目前最大的收入来源以品牌广告为主,这是大多数同类网站采取的惯用手段。不过豆瓣在品牌广告上有着诸多的瓶颈。
首先是品牌商的选择上,豆瓣有着比较高的标准。由于自身的文艺用户和品牌形象,其在广告商的选择上要求要与自身的定位相匹配,这就过滤掉了一大批广告主。
其次是广告形式上,豆瓣很少会采用弹窗、浮层等对用户体验损害过大的广告形式,在广告位置、内容、交互等层面都做到了与网站自身体验相融合。这样虽然保证了用户体验,不过在设计、人力、时间成本上也投入较大,一定程度上摊薄了广告收益。
在广告之外,豆瓣收入的另一来源是电商。豆瓣成立之初,第一笔收入是图书导购获得的电商网站的分成,后来上线在线选座购票服务,再到后来的豆瓣东西、豆瓣市集,豆瓣一步步向电商领域渗透。
不过由于豆瓣兴趣分类的产品逻辑,虽然覆盖2亿活跃用户,但在具体的细分领域上却没有较大的用户基础。图书的电商分成有限,购票服务也早已经卖掉,豆瓣东西和豆瓣市集不温不火。电商收入在豆瓣的营收版图里仍未规模化。
而豆瓣通过做影视来商业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豆瓣影业的思路是从豆瓣阅读的原创IP入手,希望从豆瓣阅读的小说文本出发,引入编剧、制片方等创作者,一起完成从小说到影视改编的过程。而在成立影业公司之后,豆瓣还会参与电影的投资和开发等环节。
豆瓣阅读号称拥有两万多名作者和八千多部独家作品。影视改编栏目也已经有数百家影视公司加入。到七月底豆瓣阅读有十部小说售出了影视改编权。
不过以百万价格售给新丽影业的科幻小说《追逐太阳的男人》为例,其在豆瓣阅读的评分为9分,但仅有4万人阅读,而在售出影视改编权的十部小说中,阅读量最高的也仅为6万多。
一方面是小说文本要改编成一个成熟的电影故事并没有那么容易,需要整理主线支线情节,梳理人物,撰写场景和剧本等等,而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转化成电影故事,而豆瓣做电影面临的难题正是从相对小众的原创作品中挑选适合面向大众口味的电影题材。
除了豆瓣本身的产品逻辑和文艺气息与商业化的冲突之外。杨勃本身的理想主义色彩也是外界认为豆瓣商业化缓慢的原因之一。
杨勃是工程师出身,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化上有着自己的坚持。在豆瓣历次的改版以及功能更迭上,不止一次的出现遭受用户大规模吐槽,而杨勃则亲自现身,在豆瓣官网的Blog板块向用户致歉,甚至因为用户的不满而将改版或者新功能回滚。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被问到盈利状况时,杨勃曾这样说道,“从整个公司层面,此时此刻营收不是整个豆瓣最关注的,也许以后会是,但现在不是。然后这也不是我最关注的事情。它也是我们同事在处理。”
而此次豆瓣影业公司的成立也不是杨勃亲自推动,而是由豆瓣阅读总经理戴钦推动和负责,是从豆瓣阅读延伸出一个新的团队和组织。杨勃此前曾发布长篇公开信解释豆瓣电影评分的的运营机制,称会杜绝刷分以保证客观性。相信这也是豆瓣影业未将豆瓣电影整合进去的原因之一,不过却让豆瓣影业失去了豆瓣电影优势资源的支持。
商业与资本
一方面,豆瓣需要加速商业化以扩大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商业化又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虽然豆瓣在影视产业上有着原创内容上的优势,不过却在人员、资本等层面存在着明显短板。
根据杨勃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描述,整个豆瓣目前拥有两三百名员工,而豆瓣阅读官方信息显示,豆瓣阅读只有30多人,那么从豆瓣阅读延伸出来的影业公司又会有多少人员投入呢?这对于要涉及众多环节的豆瓣影业公司来说,显然捉襟见肘。
更大的隐患在于资金问题。
杨勃在2005年拿着2.5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创立豆瓣;2006年,豆瓣完成来自联创策源的第一轮融资,金额为200万美元;2009年底,豆瓣获得挚信资本和联创策源总额近千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2011年9月,豆瓣完成第三轮50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为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
11年来,豆瓣累计融资金额仅为6000多万美元。这与淘票票、微影时代等玩家动辄十几亿元、几十亿元的融资额显然相形见绌。对于五年没有融资的创业公司豆瓣来说,能在影业公司上投入的资金恐怕杯水车薪。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豆瓣阅读的运营公司北京方舟阅读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人民币。
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站上440亿票房新高地,众多市场机构也预测中国不久将成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这个市场里的玩家们似乎也因此乐此不疲的疯狂投入着,丝毫没有盈利问题上的急迫。
可这对豆瓣而言是最大的软肋。同样的问题已经出现在豆瓣音乐上,对于仅仅获得数百万元人民币投入的豆瓣音乐业务来说,网易云音乐、QQ音乐、阿里星球等玩家的版权大战就让豆瓣音乐望而却步。
而影视领域的烧钱程度可一点不比音乐低,那么本身的产品逻辑上存在商业化矛盾,人员和资金又明显短板的豆瓣而言,有多少底气和勇气与影视领域的对手对抗?豆瓣想凭借影视来突破商业化困境恐怕仍旧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