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果粉放弃iPhone后,投奔了谁?

   时间:2016-08-30 09:48:01 来源:腾讯数码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自iPhone 4时代起,磊哥就是苹果的拥趸者,他最近的一部苹果手机是iPhone 6s。令人意外的是,磊哥并没有等到新一代iPhone发布,而是赶在新iPhone发布前夕换掉了他的iPhone 6s,买了一部安卓手机。问其原因,他表示感觉最近iPhone每款差别都不大,没有那种跨时代的创新,也没有领先的优越感,反倒是安卓手机虽然也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但多少还有一些差异在,换一款手机是为了保持自己对手机的那份新鲜感。

像磊哥这样曾经是苹果iPhone的铁杆粉丝,近一年来却转投其它手机阵营(主要是Android阵营)的用户也有不少。而这一现状也是库克和他的苹果所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根据苹果公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苹果第三季度营收424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496亿美元。究其原因主要是苹果支柱产品线iPhone销量大不如前,相比去年同期下滑了15%。

国外调研机构TrendForce近期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排名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其中苹果以15.1%位列第二,虽然环比份额有所增长,但是对比去年同期市场占有率却在下降,可见苹果iPhone核心用户正在悄然流失。

雪上加霜的是,国内Android手机厂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纷纷瞄准iPhone展开猛烈围攻,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配置和基础定价来侵蚀iPhone所在的高端市场。

一向旁若无人的苹果为何会流失用户呢?这些选择离开的果粉们又投奔了谁家呢?这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如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如今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对成熟的智能机市场,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

当初为何选择iPhone?

如果将时间退回到三四年前,若要选择最好的智能手机,想必大部分人都会把票投给风头正劲的iPhone。即便是因为价格或市场因素不能让所有人都用上iPhone,但这依旧阻止不了它在很多人心中成为最优秀的智能手机。

那是什么原因让iPhone受到如此多消费者的青睐?首当其冲的是iPhone在系统层面所拥有的巨大优势。

凭借苹果自身在操作系统方面的研发经验,iOS在使用便利性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其不仅可以在iPhone、iPad上进行协同工作,它还能够与使用MacOS的苹果MacBook进行数据、功能的打通。

系统优化上,像使用GPU绘制界面、高帧数的动画、高优先级的界面渲染和触摸响应等等,也让iOS系统实现更为流畅的运行效率。这些是一般Android手机难以企及的。

磊哥说,他起初被iPhone所吸引是因为其在系统方面的优势,使用起来足够流畅、稳定,而且在界面的设计上也足够简洁。不同于Android手机,搭载iOS的iPhone并不需要很高的硬件配置就能够发挥不错的效能,1GB的运行内存从iPhone 5用到iPhone 6,足足跨越了三代产品;反观Android的旗舰基本每年都在增加内存容量,但使用一圈下来,那些高内存的Android手机反而还没有iPhone的系统流畅。

他还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苹果在软硬件产品上的整合。通过一个ID账号绑定所有苹果设备就能在各个设备间进行无缝对接。手机上的APP可以直接在iPad上同步下载使用;Hand off功能可以在你的iPhone、iPad和Mac上共享编辑未完成的邮件文档等。当有人拨打你的电话,此时你正在使用iPad,这时候就不需要放下iPad而可以直接在iPad上接听;通过iCloud或者家庭共享也能分享资料给其他的设备甚至亲人的设备中。

苹果对于移动系统的研发和对于系统之间的整合能力是这些年它们在移动市场无往不利的杀手锏。通过腾讯数码从线上收集到的调查数据看,超过六成的网友将iPhone的成功归结在系统上,正是由于iOS系统为iPhone带来了极强的稳定性,才带来了iPhone如此高的用户粘性;另外,13.11%的网友还认为iPhone所具备的品牌号召力也是具有优势的原因之一。

依靠高效的更新频率,iPhone设备在系统的稳定性上会给人以更为可靠的印象。相比碎片化严重的Android系统,iOS在推出新版系统后很快就能向大众提供更新。苹果开发者官网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16年7月,iOS 9的装机率高达86%,对比之下Android 6.0 Marshmallow目前占比只有不到15%。故障率方面,根据Blancco最新报告显示,在2016年第一季度运行iOS系统的iPhone手机故障率为25%,安卓手机故障率则为44%。

系统之外,品牌价值上的优势也是苹果引以为傲的资本,促成其品牌价值拥有多方面因素。就拿iPhone来说,凭借其鲜明的品牌个性、独特的产品魅力以及良好的消费者口碑,使得用户在二次购买iPhone新产品的可能性上远超过其他平台的手机产品。

尽管在智能机泛滥的今天,iPhone硬件上的实力确实比同时期的Android产品差不少。但从实际的体验效果来看,iPhone在整体的综合性能方面却要优于不少Android手机。例如iPhone在影像处理方面的功力之深有目共睹,当时几乎无人出其右。哪怕安卓手机配备2000万像素的传感器、使用行业内最先进的解决方案,似乎也很难全面超越iPhone的拍摄质量。

果粉为何放弃iPhone?价格贵创新乏力

即便是天之骄子,也需要持续的创新来带动市场的热情,iPhone亦逃不出这样的循环。作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苹果公司曾经站在了科技行业的制高点,但如今正在经历着用户放弃iPhone转投老对手Android阵营的残酷现实。

苹果iPhone起初以高端机型的身份问世,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并不会关心市场份额,他们追求的是产品设计的极致化与利润的最大化。这带来的结果是尽管iPhone的价格高居不下但依旧供不应求。

此前市场咨询公司Canaccord Genuity给出数据分析称,苹果和三星占据了智能手机行业最大的利润份额。今年第二季度,销量下跌的iPhone仍帮助苹果获得手机行业75%以上的利润,而三星Galaxy手机获得31%的利润。对比来看,国产手机近两年虽然市占率稳步攀升,但实际利润相比苹果三星仍相差几个身位。

但随着智能手机市场这几年的逐渐成熟,品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加之上游渠道的透明化让国产手机厂商开始以渠道为导向制造手机产品。越来越多的精品Android手机趋于平民化,这使得追求高利润,高端用户群的苹果开始水土不服。

高价格不断成为阻碍它们继续在中国市场扩大iPhone份额的罪魁祸首。现在花2000元不到的价格就可以买到一款配置和流畅度都比较理想的骁龙820处理器安卓机,而一部iPhone的价格却是它们的2.5倍。在如今经济并不算发达的中国内地市场,这显然是无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为了进一步让iPhone价格下探,今年上半年苹果在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带来了价格更为低廉的iPhone SE,外观几乎和2013年苹果发布的iPhone 5s如出一辙。虽然iPhone SE的售价拉低到了3288元,但作为一款廉价iPhone售价相比国内大批安卓机没占到一点便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iPhone SE并没有帮助苹果走出危机,看上去不高端、价格无法做到人人满意,iPhone SE在尴尬中自然会受到市场冷落。

价格之外,影响iPhone用户叛变的另一个原因是创新放缓。此前一直有分析称,投资者对于苹果的预期不断下降,他们指出苹果面向消费市场推出的iPhone、iPad、MacBook等新品创新不足,这直接导致用户换机的欲望比之前大大降低。

时间如果追溯到2007年,当乔布斯首次发布iPhone并高调称苹果重新发明了智能手机时,似乎就已经注定了苹果将肩负起手机行业创新的重任。乔布斯在位期间,一直到iPhone 4S的推出,每年人们对于苹果iPhone发布会都无比期待,然而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也成为了人们质疑苹果的导火索。

iPhone的创新遵循的是类似于Intel的Tick-Tock升级模式,新数字的iPhone会带来外观上的大改动,而S则代表内在的提升。iOS系统、Retina视网膜分辨率、不断升级的A系列处理器、指纹技术甚至是3D Touch压感都是苹果式创新,当然还有那最标志性的工业设计以及土豪金、玫瑰金配色等。

作为苹果最大的竞争对手,谷歌Android手机阵营的创新更多是让合作伙伴来实现,比如三星会依靠双曲屏或S Pen手写笔带来创新、索尼拥有出色的IP68三防机身、LG有模块化可拆卸“下巴”等等,然而却没人可以将这些创新像苹果一样发扬光大。

乔布斯的离世成为了外界质疑苹果的最佳理由。一方面,安卓阵营不断抄袭iPhone式创新让Android堆砌硬件的策略大获成功;另一方面,竞争对手也在不断攻击iPhone从而给苹果施压。如今一眼望去国产智能手机的外观无一例外都有着不少iPhone的基因,甚至苹果新iPhone即将要登场的双镜头技术,已经被谷歌军团提前“攻占”。

其实苹果并非毫无作为,他们构建了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以及主流的硬件标准。只是如今手机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苹果难免会面临创新放缓的瓶颈期。然而挑剔的用户却希望看到苹果每年都带来革命性升级,比如不一样的外观、更棒配置甚至是功能更丰富的iOS系统。如果最终的结果是低于预期的话,就难免会造成果粉的流失。

和磊哥情况类似的还有康哥,这位在深圳华强北闯荡多年的经销商兼果粉自述:“我觉得手机现在同质化严重,一些微创新消费者不感冒,目前技术很难有大的突破,很多消费者觉得改变就是外观上的颠覆才算。”

“流失果粉并不是苹果不好了,而是国产安卓手机现在越做越好了。苹果不会把一项不太成熟的技术运用到iPhone上,而国产机很多为了噱头就盲目添加听起来高大上的功能,但实际体验很差,而且还给消费者一种错觉就是这项功能国产手机早就有了,这也吸引了不少叛变的果粉,但实际上iPhone上添加的新功能仍是体验最好的。”

现在对于多数果粉而言,摆在他们面前的无非就是两条路。首先是等待今年9月份要问世的苹果iPhone 7;其次是掉头投入Android阵营。

从已经曝光的消息来看,新iPhone的外观设计会小幅改动,主要是天线部分的走位发生变化,高配版将采用双镜头设计,性能配置例行升级,同时可能增加新的配色。创新有限也让外界普遍看衰新iPhone的前景。

在我们的线上调查中发现,有接近四分之三的用户认为iPhone定价太贵和创新不足。而线下实地采访中,多数用户此前之所以选择iPhone,主要看中的是iPhone的系统安全性以及应用本身的质量。然而被问及什么原因会放弃iPhone时,受访者不约而同指向iPhone过高的价格以及没太大新意是主要因素,这也和线上调查的数据相吻合。

对手迎头赶上,苹果不再是最优选择

除了以上提到的苹果iPhone售价过高以及自身出现的创新能力下降外,其他竞争对手们所追赶的脚步也明显加快。

像三星在最新旗舰产品上所使用的曲面屏、双像素对焦技术,华为加入的“徕卡”双摄像头以及OPPO推出的VOOC快充功能等产品创新内容,颇获消费者青睐以及市场认可。

作为苹果iPhone最强劲的对手三星,借助S7/S7 edge实现了自己在手机产品线对iPhone的反击。Worldpanel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今年2月份到5月份,三星占据了整个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37%,超越苹果的29%。

国内市场方面,华为、OPPO、vivo等智能手机厂商也在迎头赶超。根据IDC不久前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手机出货量最新数据来看,华为以1660万台的出货量占据了国产手机头把交椅,市占率达到了16.2%;第二、第三名为主打线下的OPPO与vivo,他们合计的市占率已经接近3成。小米虽然名次下滑到了第五位,但出货量仍然保持在了920万台的成绩,而1310万台出货量的苹果位置已经下降到第四。

在我们的调查中,消费者在选择除苹果iPhone的智能手机品牌时,对华为/荣耀(31.67%)、三星(29.8%)、小米/红米(9.89%)以及OPPO(7.23%)、魅族(6.57%)等品牌保持非常高的关注度。

曾经的高端市场被苹果、三星牢牢占据。尽管三星在最近几年遭遇了销量的滑铁卢,市场份额被国产品牌快速吞噬,但其依旧以27%左右的全球份额傲视群雄。同时韩国人在去年开始做出改变,S6、S7等产品的相继推出让它们逐渐收回丢失的高端市场份额,根据Kantar Worldpanel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在今年的3月到5月期间,Galaxy S7 及S7 Edge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超过了iPhone 6S 、iPhone 6S+。

而从2014年开始,国产手机厂商开始试探性地进军高端机市场,纷纷瞄准3000元以上价位段展开攻势。以华为Mate 7、nubia Z11、小米5为首的一众国产旗舰手机依靠着顶级的硬件配置以及不错的系统定制效果,让他们的产品也同样拥有不错的操作体验,而相对低廉的价格也是吸引一部分果粉转变Android阵营的主要原因。

2016年国内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不再是三星苹果等国外厂商的天下,前五名的位置分别被华为、OPPO、vivo、联想和小米占据,虽然苹果三星在全球市场依旧是前两名的位置,但在国内这个存量为主的时代,他们已经被纷纷挤出前五的位置。

调查数据还显示,选择两年换机的用户占据了近五成的比例,一年一换和三年一换的用户比例分别为24.41%和21.45%。处在换机时期的用户眼光会更加挑剔,如果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大,他们显然不会盲目花更多钱选择iPhone这样的高端机型。相反,那部分性价比更高的智能手机将会成为首选。

新iPhone将会是苹果转折点?

作为昔日手机行业最具话语权的苹果iPhone,如今它身上的光环和吸引力正在慢慢褪去。从引领市场的风向标到现在不得不跟随市场承受加速创新的压力,iPhone已经显现出了疲态。相比之下,在价格、配置等内容上更为多元化的Android手机反倒成了不少消费者关注的对象。

如今苹果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今年9月份即将发布的iPhone 7上。但从曝光的消息来看,iPhone 7注定难逃“平庸”二字,双镜头这些技术很难成为像iPhone 4推出时那样能撼动整个行业的革命性升级。倘若苹果这次试水无法吸引挑剔的消费者,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果粉将义无反顾地投奔竞争对手阵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