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极路客Goluk荣获2016年中国“互联网+”工业应用领域十大新锐案例

   时间:2016-09-06 16:01:37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9月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研究院具体承办的2016中国“互联网+”千人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以“互联网+:释放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为主题,邀请活跃在“互联网+”领域的政府主管、业界领袖、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家、创业者等1000多人参与交流研讨。包括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互联网界巨头,华为、联想、海尔、浪潮、三一重工等传统行业领袖,以及众多具有“互联网+”氛围企业新锐,各路精英互动交流,同台演绎。大会内容精彩纷呈,深入探讨了“互联网+”领域的最新热点和焦点问题,集中分享了“互联网+”催生的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系统展现了各行各业“互联网+”实践的成功案例。

在“互联网+”千人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工业应用委员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联合发布了2016年中国“互联网+”在工业应用领域十大新锐案例。历经半年的严苛评选,从融合程度、技术水平、效率效益、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考察案例水平,经过四轮遴选,邀请国内两化融合、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经济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对众多候选案例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选出十大新锐案例。

极路客Goluk智能行车记录仪从近百个案例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2016年中国“互联网+”在工业应用领域十大新锐案例。

众所周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逐年递增,道路资源也就越发显得珍稀。一个城市的交通秩序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秩序之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容忽视的是,在街头还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甚至是恶劣的行为,影响着城市畅通,威胁着车主和行人的生命健康。打造畅通、整洁、有序的城市交通环境,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在技术手段上,对不文明行为进行规避与遏制。在此背景下,极路客Goluk智能行车记录仪应运而生,在传统行车记录仪的硬件基础上,极路客充分运用“互联网+工业”的理念,进行了大幅度、多维度的互联网技术嵌入与提升,不论是对车主的安全行车体验,还是对及时曝光不文明交通行为,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极路客Goluk智能行车记录仪创新性的一键抢拍紧急车况与交通事故并分享社会化媒体的功能,可以记录每一次不文明交通行为,引发舆论监督与传播,视频直播功能更是极路客在行车记录仪领域内的首创。

1.  保障驾驶员人身安全,提供有效保护

极路客Goluk与清华伯克利学院共同研发的Smart Go智能系统,具备前向车距预警模式、疲劳驾驶提醒模式、SYNC模式(视频紧急存储,自主上传手机)、自动休眠省电模式等,能够很好的为驾驶者提供行车安全保护。

2.  快速还原事故真相,保留有效证据

极路客Goluk可将行车监控录像记录回放,事故责任一目了然,交警处理事故快速准确。既可快速撤离现场恢复交通,又可保留事发时的有效证据,营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3.  监督交通不文明行为,彻底杜绝违章

极路客Goluk能最大化的杜绝司机违章行驶,让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肇事车辆都会被其他车辆的极路客行车记录仪拍摄下来,交通肇事逃逸案将大大减少。

4.  实现快速取证,使其有据可依

法院在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在量刑和赔偿上将更加准确和有据可依,也给保险公司的理赔提供了证据。

5.  威慑曝光,让碰瓷党望而却步

碰到专业碰瓷党或拦路抢劫的违法人员,极路客将提供破案的决定性的证据,可记录下事故发生现场和案犯的外貌特征等。

6.  走出车内场景的智能行车记录仪

极路客T系列智能行车记录仪搭配其专用的“极路客智慧扩展支架”,就可以完全脱离线缆的束缚,在任意场景下拍摄美景和发生的事故,随时随地记录下美好的或不文明的行为,并及时上传社交媒体。

作为 “年龄”不足三年的初创型企业,极路客Goluk智能行车记录仪能够在如此强手如云的竞争中成功入选中国“互联网+”十大新锐案例,充分肯定了其在行车记录仪领域内的“创新”能力。作为智能行车记录仪品类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极路客一直以来都以独特的产品创新能力和精准的营销战略模式颠覆着整个行车记录仪行业的发展。在创造多项智能行车记录仪行业第一之后,极路客Goluk未来仍将继续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为推动整个行业的腾飞及发展努力。

十大新锐案例的详细内容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网站(http://xxzx.miit.gov.cn/)上刊载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