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支付宝提现收费,除了打脸马云还有何目的?

   时间:2016-09-13 11:52:39 来源:蓝鲸tmt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继今年三月微信支付宣布开始进行提现收费之后,9月12日,支付宝发布公告称,因综合经营成本上升,自2016年10月12日起,支付宝将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收取0.1%的服务费,个人用户每人累计享有2万元基础免费提现额度。在用完基础免费额度后,用户可以使用蚂蚁积分兑换更多免费提现额度。

今年两会期间,马化腾曾表示第三方支付平台要向银行缴纳转账手续费,比例大概为千分之一左右,这对于任何一家第三大支付平台都是一笔不小费用。除去第三方平台的利息收入,今年1月微信的成本仍然高达3亿元,这也是微信方面宣布提现收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马云此前曾表示“移动端永久免费”,而此次公告也明确表示此次规则的调整的原因来自“运营成本上升”。这前后行为颇有点“打脸”嫌疑,那么支付宝方面不惜“打脸”而收费果真是为了抵消运营成本吗?

在该份公告中,铁哥尤其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大关键信息:1.余额宝提现不再收费之内;2.蚂蚁积分可获得免提现额度。

已经不再是单一理财产品的“余额宝”

在去年8月央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支付机构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不能超过5000元,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这在当时被舆论普遍认为是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紧箍咒”:限制第三方支付金额以鼓励用户直接从银行账户扣款。今年7月1日,该办法正式施行,不仅有非实名账户终身只有1000元额度规定,亦对第三方支付的余额支付上限做了明确规定,Ⅰ类账户1000元,Ⅱ类账户10万 /年,III类账户, 余额支付额度20万/年。

这对于志在通过资金储备而向多种支付场景扩张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个不小的打击,当余额支付受限,用户仍需要通过银行卡完成大笔金额的支付,第三方支付成为现今的支付通道,其现金储备的价值被降低。

而余额宝作为资金增值和活期资金管理平台,用户资金通过余额宝不仅可完成资金的保值需求,且通过余额宝支付并不受“余额支付额度”的限制。用户将资金托管在余额宝中,利用余额宝完成支付功能,余额宝在新政中获得如银行卡般的同等待遇。

因此,在此次支付宝的提现公告中,特指余额宝向银行卡的提现将不收取手续费,而由支付宝转向余额宝的资金只能再转向账户余额,不享受免手续费待遇。

支付宝意图已十分明显,即通过规则指引,鼓励用户将资金直接由银行转向余额宝,一方面丰富其资金池,降低用户的互联网转账成本,而另一方面亦可由此避开支付新政的束缚,继续拓展其多场景化的支付业务。

蚂蚁积分引导支付场景多元化能否成功?

此次规则表示,用户可通过蚂蚁积分来获得免提现额度。而蚂蚁积分的获得通道多为场景化的移动支付,如线下支付宝付款享受阶梯积分,用支付宝打车加5分,缴水电燃气等费用加10分,境外当面付也加10分等,此外,通过支付宝完成互联网金融和理财相关工作亦享受加分奖励,如购买余额宝、招财宝、聚宝基因等产品享受阶梯积分,用蚂蚁花呗账单分期加10分等等。

支付宝设计的整个规则逻辑为,只要用户通过支付宝完成多场景支付,便可享受免提现额度奖励。显然,蚂蚁积分在提现收费收费之后,要成为支付宝多场景支付业务拓展的新一代武器。

那么,支付宝此理想真能实现吗?

从支付宝触角的接触广度来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成为线下商家结算和收款主要第三方支付工具,并已开始进行国际化业务拓展并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年8月25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式发布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香港公司成为首批支付牌照获得者。截至今年7月,香港已有近6000家线下实体店铺开通了支付宝付款,范围涵盖百货、便利店、超市、酒店和主题乐园等场景;支付宝“Alipay ”计划落地泰国 接入门店已超万家等。

单就场景而言,支付宝的多场景支付有着一定优势的,而与微信支付相比,支付宝的“资金托管”标签过重,使得整个App的打开频次远不如微信支付,影响了支付宝场景化支付的进展。支付宝也在去年的9.0版本中开始尝试社交功能,希望通过强化社交来提高支付宝的打开率并以此不断丰富支付场景。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竞争,双方的优劣势已经十分明显:前者以电商购物资金托管起家,在购物场景中有一定优势,而后者以社交做支付,在转账红包等场景中天然具有用户粘性。支付宝必须在用户打开率不及微信的前提下,在多场景支付宝取得绝对领先地位,除了产品的社交化改进(效果尚且不知),就只能通过规则和制度来对用户加以引导。

在铁哥看来,此次支付宝提现收费不应该简单视为马云的打脸之举,而是支付宝在现阶段开始利用制度和规则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至于效果如何,铁哥尚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很是明显:余额宝在新政之下,已成为支付宝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