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金秋新品发布会是科技界的“春晚”,尽管年复一年地重复,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但每到9月,全球的科技人士和媒体还是会不约而同地走到一起,等待苹果团队奉献出的好产品和好节目。
回首过去10年,我们见证过苹果的经典,但随后的几届发布会,大家再也找不到这种热血的感觉了。但正如中国人无法舍弃春晚一样,全球的科技从业者也不愿意错过任何一场苹果新品发布会,哪怕仅仅是为了吐槽。事实上,即便是吐槽,苹果的槽点也要比其他同行的槽点高端,更何况,苹果发布会的底线是:没有革命,但总会给来人一两个不错的小创意。
尽管苹果这次又没有带来“革命”,但在这个知识、数据、专业技能大泄露的时代,消费者也有必要更立体地了解iPhone。我们之前谈论手机,只知道最终的成品品牌,比如诺基亚、摩托、三星等,到了智能手机时代,我们又知道了高通、台积电、夏普这些零部件供应商。在某种意义上,消费者对产业链的认识正变得深刻,同时,这种对产业链的立体认识也能帮助普通消费者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懂点手机产业的人应该清楚,任何的设计变更都会引发产业链的巨大动荡,尤其是苹果、三星还要兼顾巨大的产能。因此,正常纯熟的产业链中的设计端,不可能每年都会有天翻地覆的革命变化,大家更多地是做微创新、小改善。知道了这些规律,会有效降低对平庸iPhone7的失落之感。
苹果手机设计的突破,就好像博尔特突破百米世界纪录一样,每前进0.01秒都是非常艰难的事儿。苹果新品发布会最底线的标准是带给世界一两个小惊喜,对于外界来说,这些小惊喜可能不值一提,但对于产业链人员来说,一个又一个的小惊喜如同魔鬼一样,通常要折磨他们一整年。
拿外观设计来说,iPhone7 Plus新机增加了更加细腻的亮光色和亚光黑配色,这实在不是革命性的变化,但要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事实上,想要实现光亮的效果已经不容易,而要在iPhone漫长的制作过程中保持亮光则难上加难。一般来说,空气中会存在颗粒,稍大些的颗粒落在外壳上,只需轻轻用布一擦,就会出现划痕,对于这样的亮光颜色来说,任何的颗粒物都可以变成一把尖刀,毁掉整个外壳。
这样的设计听上去没太多新意,但对于产业链来说却异常困难,首先在外壳的生产车间,必须要保持绝对清洁,工作人员需要配套近乎全封闭的工作服,以保证自身不带入外界的灰尘,车间的墙面和柱子需要特别维护,不能轻易掉漆或者墙面脱落。这些还是基本的措施。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工人的专注度,一只外壳从材料到手机,前后流程需要几千人处理,任何一个人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失败。
iPhone7还新增了一个摄像头,这也是对环境要求苛刻的零部件;电池依旧要粘在手机里,为了确保不发生三星Note7式的意外,他们甚至会找一个烤箱将其烘烤,以确保粘贴牢固;新增的防水功能也不是“省油”的制程,笔者实在想象不出,防水制造究竟该怎么测试,难不成真要把刚出炉的热乎乎的手机扔到水里去吗?
而iPhone7更大的挑战来自于新品发布会之后的产能储备,为了满足来自全世界的出货需求,苹果和它的供应商都需要上紧发条,埋头苦干。不单工作时间延长,而且效率要高,不能出现太多能耗,有的供应商戏称员工每天都过着“朝五晚九”的生活。
笔者曾经见过大型的手机制造工厂,十几万人簇拥在一个狭小的厂区内,管理者的工作也非常棘手,他们每个人手上至少有5000名兄弟,这些兄弟来自五湖四海,但却不一定有着共同的目标。有些员工想要在制造业领域长期发展,有一个“我要当线长”的梦想,于是加班、高强度工作、上夜班都可以接受,甚至能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有的员工则只是迫于生计,投身到手机生产的大军中,他们心猿意马,总想找机会离开,智能手机改变了世界什么,与他们无关。类似于前文所提到的亮黑色外壳这种零部件,非常有可能会毁在这些人的手中……
其实,又岂止是供应商们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连苹果内部的员工都无法幸免。众所周知,库克是一位供应链高手,统治着供应链,这有赖于活跃在供应商内部的苹果员工。最新的一项数据统计,苹果共有766家供应商,分布在全世界各个角落。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些供应商,确保其按时交货又不至于一家独大,库克构建了强大的控制机制,不仅有系统数据采集,更要依靠人员不断地渗透供应商,甚至长期驻扎。这些人并非美国本土,而是来自供应商本地,以达到更好的沟通。平日里,这些员工很难参与美国总部的直接会议,他们只能每天坐着飞机往返于不同的供应商之间。库克管理供应链的历史,就是一部他的员工在全球各地“飞来飞去”的历史。
一位供应商管理者曾感叹:“在电子行业干了这么多年,每天都盼着订单能多一些,直到iPhone7的订单来了,我竟然陷入了无限的纠结之中,一方面我想赚钱,另一方面,我不想把健康都搭进去……”显然,iPhone7把人性的复杂都给暴露了,库克是否需要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