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网约自行车在上海和北京的街头逐渐流行起来,随时随地借还车的特点俘获了不少用户。像滴滴打车一样,用手机APP打自行车看起来是个讨巧的生意。
事实上,对于饱受最后一公里出行困扰的市民来说,网约自行车确是一项很好的公共服务,但要像滴滴一样做成生意,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槽点与规模同行
摩拜单车因银橙色的时尚颜值被称为网约自行车届的“网红”,其CEO王晓峰曾是前Uber上海总经理,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摩拜一问世,便被挂上了“单车版Uber”的头衔。与滴滴、Uber一样,摩拜单车也希望做到自行车资源的共享,但现在来看,其还无法批量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其中除了车辆少之外,找车难是普遍反映的槽点。以北京为例,据了解,摩拜单车自9月初正式宣布进入北京以来,已经投入数千辆自行车,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但相较于庞大的北京人口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即使是投入了上万辆车的上海,上下班高峰人们也很难用上摩拜单车。
在中关村银科大厦上班的王小姐告诉TechWeb,“有几次出了海淀黄庄地铁站,在边上找不到一辆车,最近的车都在附近的写字楼下,走过去都可以直接步行回公司了。”
对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大部分人对自行车的需求是通勤。以早晚高峰时段为例,白领都要将车骑到地铁或者办公楼下,很容易出现小区找不到车,办公区自行车大量闲置的状况。而如果晚上加班晚一些,自行车就又都被用户骑回了小区或地铁边,办公区找不到车。
在休闲出行的情况下,也常常遇到找不到车的情况。小编通过长期的体验发现,有时跟着APP内置导航也很难找到车,有些是公车私用停在了小区等隐蔽场所,有时是导航定位的不准确。
滴滴、Uber可以通过大数据,根据附近车辆与用户的距离进行精准派单,统一调度,摩拜单车则只负责投放。自行车的流动由人为决定,其中还受到个人文明程度的影响,不确定性很大。自行车数量越多,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就越凸显。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体验了网约自行车,小编就遇到过四五十岁的大叔好奇咨询网约自行车的情况。而与之随行的是,其中的小问题也层出不穷。二维码被涂黑、车座被划破、车停在小区里GPS定位不到等。网约自行车投放越多,小麻烦也会变得越棘手,这些都增加了运营的难度。
9月19日晚上,京沪两地的部分用户反映,摩拜单车无法解开锁,扫码后始终出现“抱歉,服务暂时不可用,请稍后再试”等提示。对此,摩拜单车载官方微博回应称,由于当前访问使用人数过多,导致服务暂不可用,系统将在二十分钟之后恢复正常。不过,二十分钟后系统仍未恢复。
大约3小时后,摩拜单车再次表示,“目前,摩拜单车仍在事故恢复之中,后台服务资源紧张,导致app上可以看到车,却无法开锁。”
而就在一周前,摩拜单车刚出过故障。9月12日,摩拜单车的服务器出现网络不畅情况,因此造成账户数据无法正常显示,验证码无法正常获取和无法正常开锁及关锁计费等问题。
在故障修复后,还有网友反映,19日晚上使用完毕的车,第二天单车后台还在计时收费。如果这样的事情在上下班高峰期多发生几次,摩拜单车就完了。
网约自行车要通过规模效益取胜并不容易,其中要面对的小麻烦繁琐又复杂。王晓峰自己都说“做成这件事太麻烦”。
能不能实现盈利
滴滴此前宣布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实现盈利,收购优步中国之后,盈利的步伐会更快。但对于网约自行车来说,盈利还遥遥无期。
王晓峰拒绝透露摩拜单车的任何核心数据,包括活跃用户数、单车成本、车的数量以及使用率等,理由是这些数据还不成熟。而使用频次和用户规模决定了它能否盈利。
摩拜单车的所有车辆都是自营,据《财经天下传媒》报道:在初期,设计生产1辆摩拜单车需要花费6000元,现在随着原材料采购量的增加,成本已逐步降低到了3000元左右。但即便以3000元计,如此大规模的生产、投放及运营,没有足够强悍的资金后盾也是无法想象的。以现在半小时1元的收费模式,几年内都不可能弥补成本。
纵观国外的共享自行车项目,目前也没有盈利的案例。纽约的公共自行车依靠花旗银行的赞助每年仍然亏损数百万美元,台北的YouBike则需要捷安特赞助车辆。
据悉,中国公共自行车做得最好的城市是杭州,当地市政府用8年时间,投入了3000多个停车点、8万多辆车,补贴了数亿元。去年是它最接近盈亏平衡点的一年,成本8000万元,依靠广告和模式输出的收入,亏损5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正常的支出外,摩拜单车还要为一些用户的不文明行为买单。网约自行车投入市场以来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据摩拜单车相关负责人透露,从7月初以来的两个月时间里,上海遭遇破坏的单车在150辆左右。其中,破坏最严重的情况,一周就有13辆单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摩拜单车重机身设计的初衷就是降低返修率,其目标是4年不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愿景并没有被一些用户很好践行。从小编的体验来看,有些还在运行的单车骑行体验也并不舒适。
有专家指出,网约自行车的另一大隐患是中国城市的道路状况。中国城市的道路太不适宜自行车骑行,这是依靠智能手机和智能硬件无法改变的。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摩拜单车的天花板。
王晓峰强调,现在还没有考虑过盈利,甚至为共享自行车加上了“公益”的性质,但这毕竟是一个商业项目,不赚钱何以为继?
与滴滴、Uber相比,网约自行车会是笔很慢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