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创新及互联网领域有着超强影响力的杭州云栖大会,于10月13日在杭州云栖小镇正式开幕。本届云栖大会上,汇聚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各个高新技术行业的最新动向。而备受关注的阿里云曝出和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约合作的消息。双方将在机器翻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开启战略合作。签约消息发布后,机器翻译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机器翻译发展的两种观点
机器翻译自打字机问世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进入了人类的视野,过去几十年里,对于机器翻译的研究从未中断过。但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关于机器翻译的两种论调再次被推到争论热点上。乐观的人认为,机器翻译是把人类的语言延伸到冰冷的机器上,并且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当中,满足了对于语言服务的需求,既降低的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可谓是兼具了科学研究价值和重要的使用价值。相反,悲观的人认为,机器翻译的不断发展,对于整个翻译行业而言是一种破坏,甚至是末日的丧钟。因为再精准的机器翻译也无法倾注人类的感情,翻译的美学被机器翻译破坏得一干二净;此外,机器翻译的精准和便捷,将会使那些翻译从业者丢掉赖以生存的饭碗,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在所难免。
乐观者的观点已是机器翻译的喜人成就,自然不必赘述,但悲观者的担心也不无道理。阿里数据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潘永花在本届云栖大会前夕撰文指出,根据Gartner预测,到2018年,客户数字助手将能跨渠道和合作伙伴识别人脸和声音:机器在倾听指令和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上比真人表现更好。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非常丰富,速记员和书记员的未来可能被智能机器人替代。通俗而言,机器翻译在未来将替代一部分人工翻译,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相信绝大部分企业单位都会做出时代的选择。
机器翻译的终极目标是“信、达、雅”
机器翻译于翻译从业者而言是一种翻译形式,而于科研人员而言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之一。在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中,机器翻译已经从“授人以鱼”阶段,向“授人以渔”阶段过渡。也就是说,当前的机器翻译初步实现了“信”和“达”,但在“雅”上还有所欠缺,毕竟让人类的感情转移到机器上面,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技术的,这或许就是目前机器翻译发展最大的瓶颈。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像中译语通这类跨语言大数据企业,在对于云端大数据分析、机器翻译、机器学习、语义搜索和深度神经网络等领域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个瓶颈期很快就会过去。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今年的9月13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外宣布,将在全省105家法院全面上线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该系统由阿里云人工智能ET提供技术支持,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庭审记录,承担起“书记员”的角色。3个月前,系统曾在西湖区人民法院试点,准确率高达96%。这些都是阿里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落地的案例。而随着阿里云和中译语通本次机器翻译方面的合作,机器翻译逐步实现“信、达、雅”的目标时,对于相关从业者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好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