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消息,近日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华尔街日报》全球峰会上与《华尔街日报》全球技术总编Jason Dean (杰森-迪恩)就滴滴的业务发展、技术策略和国内相关政策进行了对话。
在柳青看来,中国的出行市场是世界上最富挑战性、最复杂,却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柳青认为,滴滴骨子里是一家数据公司和技术公司,只有执着于以秒计算的技术创新,才能在中国和全球越跑越快。目前滴滴每天订单量已超过2000万。
数据显示,当前滴滴在高峰期每分钟接收超过2万个乘客需求,每位乘客需求在推送给合适司机前,要进行1000次左右运算。在收购Uber中国之前,滴滴就已经每天处理超过70TB数据,90亿次路径规划请求,90亿次地图定位。
当被问到与Uber之战胜负已决,滴滴下一步策略是什么时,柳青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成为全球化企业。
柳青认为,全球移动出行市场发展惊人,目前仍处在非常初期的发展阶段。滴滴在中国淬炼出的技术和经验,相信能为别的市场带来价值。但每个市场又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滴滴一向相信本土企业的力量,会积极寻求适当的合作机会和优秀的本地企业合作。如果当地市场还没有比较突出的企业,滴滴可能会考虑独立去开拓。
在并购Uber中国之前,滴滴已与美国的Lyft、东南亚的Grab以及印度的Ola达成战略合作。对此柳青表示,“我们与Lyft、 Grab和 Ola仍然有良好合作。下一步海外发展,我们有很大机会寻求更多合作,但也有很大机会展开全球的竞争,要看不同情况决策。”
柳青同时透露,滴滴9月份的年化GMV已达200亿美元,2000万订单也相当于全球所有其他市场规模的三倍。与Uber类似,滴滴从这些订单中获得少量分成作为营收。在柳青看来,最激动人心的是怎么从数据中发现创新可能,大数据驱动着滴滴不同层面产品决策,也驱动着滴滴对市场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