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挖iOS和安卓墙角是微软的绝招?

   时间:2016-11-22 09:40:16 来源:腾讯数码 作者:苏扬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壁上观】挖iOS和安卓墙角是微软的绝招?

传了多年的Surface Phone终于也要来了,在这之前微软必须面对冰冷的现实。

根据Gartner公布的数据,到目前为止Windows Phone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经不足1%,State Analytics也在统计中将Windows手机归到Other类别,更有甚者,Kantar WorldPanel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的Windows手机用户统计已经为零。

市场份额不足的尴尬直接影响着开发者的支持,2015年3月份的“支付婊事件”就是一个典型,这种“无开发者问津”的局势对于当年IDC做出“2016年Windows Phone市场份额将超iOS位居次席”的预测来说是个莫大的讽刺。

不过,微软似乎并不甘心手机业务在失意中死去。

据传,微软将在明年初发布Surface Phone,支持运行iOS和Android应用,并且分为三个版本,高配版搭载英特尔Kaby Lake处理器,而除了Surface Phone,另一个手机市场的失意者惠普也将加入Windows手机阵营,这也为微软的手机业务增加了一丝神秘色彩。

兼容iOS和Android的都“死了”

微软要兼容iOS和Android应用的说法并不新鲜。

2015年,官方就开启了名为“Project Asrotia”和“Project IslandWood”的项目,这两个项目的核心就是Android和iOS应用移植,为开发者提供快速将谷歌和苹果生态下的应用迁移到Windows Phone商店的方案。

不过,Android应用的移植项目在今年的2月底被关停,重点则放在了iOS上,也就是后来的Windows Bridge for iOS应用迁移方案,但现在看来,微软有可能要为了接下来的手机业务而重启安卓应用的移植工作,外界所传的Surface Phone兼容iOS和Android应用,可能存在误读的成分。

对微软来说,平台吸引力不够缺开发者,开发者不支持应用少,应用少的时候缺少用户,用户少平台起不来,Windows Phone系统从2010年问世以来就持续面临着这个恶性循环,移植这种挖墙脚的方式虽然可以降低开发者支持成本,为开发者创造收益,但由于缺少独享应用,还是无法形成差异化。

如果Android和iOS的应用数量多,质量好,用户有什么理由去买一台Windows Phone?

更尴尬的是,黑莓也曾经在BB10当中尝试过兼容Android的做法,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无奈之下的黑莓也转到Android生态当中,但此举仍然没能拯救黑莓,如今微软所做的,无非是黑莓手机业务自救过程中的第一步。

而且,谁也不能保证,微软跳出了缺少应用的恶性循环之后,不会面临新的恶性循环,比如缺少热门的硬件合作伙伴。

别对Surface Phone期待太高

过去的几年时间,一些硬件产品也逐渐成为微软新的标志性特征,尤其是一度被认为是为OEM合作伙伴定立标杆的Surface系列。

Surface系列的工业设计和产品品质有目共睹,但这个系列从诞生以来,还有另一个共同点,价格贵。从最早的Surface平板,到今天的Surface Studio一体机,硬件领域的新手微软在定价上,就像老司机一样毫不客气。

粗略统计了一下,初代Surface Pro分为64GB和128GB两个版本,分别售价899美元(约合人民币6197元)和999美元(约合人民币6886元),如果这个系列价格还算能接受的话,后续更新的Surface Book系列则冲到了1499美元起(10333元),而Surface Studio更是高达2999美元起(约合人民币20673元)。

即将亮相的Surface Phone,分了好几个版本,如果真的有8GB运行内存+Kaby Lake这样的配置,那么售价高高在上基本就是确定的答案。

只不过,能够成就微软的可能不是昂贵的Surface Phone,相反却是不怎么起眼的入门级产品。

据了解,2013年MWC世界移动大会上发布的Lumia 520是所有Windows Phone产品当中卖的最好的一款,这款基于Windows Phone 8.1系统的产品的核心卖点之一就是价格便宜,售价139欧元,国行版本售价1299元。

作为反面的典型,曾经也是微软合作伙伴的HTC,就长期因为产品定价过高而被吐槽,如今HTC的手机业务已经是风雨飘摇,甚至传出了要被卖掉的传闻。

渠道和售后不能拖后腿

尽管微软多次在公开场合示好中国市场,CEO纳德拉也像苹果掌门人库克一样频繁到访中国,但是在渠道的建设上,远不如苹果犀利。

根据公开的数据,2016年苹果在华总共新开了10家零售店,零售店总数达到40家,对比之下,虽然微软在美国和加拿大先后开了100多家零售店,但是在国内却只有相对弱势的“店中店”模式,用户只能在苏宁、国美等卖场中间体验微软的产品和服务,而在有限的线下渠道当中,手机甚至还不一定是主角。

之所以选择店中店模式,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张永利曾经在采访中表示,“微软不考虑(在中国市场)建与苹果体验店类似的渠道,因为无法确保能自负盈亏”,这意味着微软一方面对中国市场充满着期许和幻想,但又缺乏自信,而且不愿意投入资源,这难免会让人觉得“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实际上,疯狂推进线下渠道的不仅是苹果这样的国际品牌,包括华为、魅族等国产品牌也都从去年开始,尝试回归传统的线下渠道,而IDC的数据也显示,长期扎根线下的OPPO和vivo,在最近的两个季度,都稳居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名。

如果微软在国内的渠道仍然维持现状,Surface Phone和Windows手机业务很难有质的改变。

渠道上,微软中国采用的“店中店”模式由于是微软直营,仍然有一定的控制力,但由于售后采用的是外包模式,控制力度明显偏弱,既有相当正面的评价,比如“一分钱不用花就换了新设备”的评价,也不乏对售后流程繁琐,沟通成本偏高以及售后时间过长等问题的抱怨,这种随机性的售后水平需要更严格的标准来统一,否则微软也会面临着粉转路人的风险。

另外,基于外包模式下的骗保问题也值得关注,第三方通过一定的手段损坏二手设备进而通过售后换新设备,从中赚取差价,类似的问题在苹果身上也有发生,如今苹果也对自己的售后政策做出了调整,规避售后漏洞带来的损失,同样的,在中国市场对售后把控力度偏弱的微软,更需要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关注,确保更多的普通用户能够享受到正常的售后服务。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