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海信MU9600“对撼”索尼Z9D 谁是年度真旗舰?

   时间:2016-11-29 14:24:18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首先,还有谁在看电视?

这句话不是小编的质疑,是很多年轻人对小编的发问。那也不妨反问一句吧:提出这个问题的,有年龄超过三十岁的吗?

环顾周遭,唱衰电视开机率的往往是未成家的年轻人。一旦步入婚后生活,客厅文化都是要以电视为中心的。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还是躺着。懒癌的现代人,还会贪心的把卧室也挂上电视。

那,当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其一:电视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背景道具。这个不难理解,国人的客厅文化更趋向于天伦之乐。电视就是这份“家文化”的重要道具。它可以为不同角色的家庭成员提供共同话题,也可以化解客人拜访时的沉默尴尬。坊间曾一度流传:每天一起看电视超过两个小时的夫妻,离婚率更低。

其二:影音、游戏发烧友才是电视的忠实粉丝。如今的电子消费群体,可以说是被硬件迭代宠坏的一代人。无论手机、电脑还是电视,他们对硬件越来越苛刻。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经上映,多少痴迷发烧友在城市里四处寻找120帧、4K版影院。对于这类发烧友来说,关键词只有三个:画质、画质、画质!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总结这两类电视消费群体的需求,那就是——临场感。

2016已至年关,如果只推荐两台电视,小编会“墙裂推荐”索尼Z9D和海信MU9600!为什么呢?请听我分析。

(索尼Z9D)

(海信MU9600)

让我们看看这两个系列的电视为了满足市场“临场感”的需求,都做了哪些努力。

第一, 芯片。

海信MU9600系列配置了自家研发的Hi-View Pro画质引擎芯片,其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即时你的片源是4K的,也能看到8K的显示效果。因为已经超过了视网膜的苛刻范围,也被业内称为是8k视网膜屏。

索尼Z9D系列配置了大法家研发的X1 Extreme HDR图像处理芯片,比之前的X1优化1.4倍,还搭载了双数据库画面处理系统,4K显示效果完爆使用OLED技术的LG同等价位电视产品。

第二, 动态背光技术。

相信近期有买电视打算的消费者都已经多少了解了动态分区,就是把一个电视的发光面板分成几百个小块,哪里需要亮哪里。市场上声称自己有动态背光技术的品牌可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都只是只是Micro Dimming图像分区!

海信Local Dimming背光分区是行业内独有的显示技术,可以实现1200尼特的亮度,有国内外210项专利技术做防伪验证。升级版的ULED 3.0,还可以控制分区内的每一颗灯都有4096个亮度梯度,想怎么白就怎么白,想怎么黑就怎么黑,暗场细节表现可以说是——完美。

索尼Z9D搭载了其动态背光系统大师版,最高可达4000尼特,在行业内是逆天一般的存在,但功耗想必也是非常高了。

第三, 遥控器

私以为,这个很重要。一定要单独拿出来说。

索尼Z9D的遥控器满满的复古,黑长条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小按键,甚至没有将返回、主菜单等按钮放在明显的位置。在操作便捷上,海信MU9600极简式的遥控器绝对在上手速度上老少皆宜。

第四, 音响

海信MU9600 采用了搭载Hi-sound 立体声场的双功放系统,独立处理中高音和低音。还通过调整音响的安置角度,在声波反射下实现立体声场的效果。

可能索尼实在是对自家音响太傲娇了,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做什么说明。

第五, “心机”设计

海信MU9600系列整体外观如悬浮画框,除了前出音网罩、高光钻切边框、简约米字纹理,还采用主机与电视分离的设计,把CPU、内存以及所有拓展接口全部集结在分离出来的主机上。长远的说,硬件升级一分为二更方便。

如果细摸MU9600的屏幕,你可能会感觉到极细微颗粒感。这是因为该款电视在屏幕上增加纳米蛾眼仿生涂层后,能够高效吸收环境光,降低电视屏幕的镜面反射,避免在观看电视时受到环境光的反射干扰。

总结

说了这么多,简单的总结一下:海信MU9600无愧“画质旗舰”的花名,堪称2016国产最强机,其画质、视听、工业设计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Z9D可以说是索尼BRAVIA的当世杰作(此处请默念:索尼大法好),没有辜负其一直的水准。

但是两者的价格差距也是明显的。

索尼Z9D系列以65英寸起步,售价是32999元。

海信MU9600系列有55英寸、65英寸款,售价1.2万-1.8万。

以品质计,MU9600的价格可谓厚道。那么预算在15000左右,又想获得2016旗舰电视级别的体验,MU9600是最佳的选择,没有之一。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