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穿戴式设备频频传出坏消息。先是作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老大的苹果Apple Watch的销量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销量同比暴跌71%,人们对Apple Watch的新鲜劲过去之后,这个东西似乎变得不必要了。
作为苹果的竞争对手,谷歌的Android Wear阵营也不乐观。收购了摩托罗拉的联想宣布终止其新一代智能手表Moto360的开发,显然是不赚钱。
作为智能手表鼻祖的Pebble则被Fitbit收购。三星、华为的智能手表也是只打雷不下雨,难以有销量和利润。
穿戴式设备中,只有智能手环和儿童智能手表日子还不错。几年前,当智能手机发展到高潮时,穿戴式被认为是下一个产业的“风口”。智能手表被认为是典型产品,各家都在做,而如今智能手表却非常尴尬,甚至有“崩盘”的风险,这是为什么呢?
一、穿戴式设备的命门
智能手表是从智能手机发展出来的,本身的各种功能并没有太惊艳的地方,主要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穿戴式手环功能,利用手表贴近手腕的优势,提供心率等数据,指导运动健身。第二类是替代手机APP的功能,诸如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接受发送,天气预报等等。第三类是苹果的创新,诸如Apple Watch开宾馆房间,做Apple Pay支付。
这些功能现在的手机,手环都能实现,而穿戴式设备的价值在于,同样功能,用在手表上是否比手机方便?
如果采用通常的触摸操作方式,那么手表的小屏幕,低速处理器反应速度慢,视觉体验差,相比手机毫无优势,这个穿戴式设备就成了鸡肋。像Apple Watch这类东西更多是作为时尚品而非实用商品,类似于现在的机械手表,购买是为了展示而非看时间。
智能手表的功能与手机雷同,体验比手机差,这是穿戴式设备的命门。在新奇感过了之后,真正用起来还不如手机方便,人们为什么要掏钱呢?
二、换个思路才有出路
传统思路看,智能手表体验不如手机。但是我们换个思路,如果这种穿戴式设备并不是采用智能手机的触控方式,而是语音操作,它通过网络也好,自身的处理能力也好,能够支持自然语言交互,并且给予反馈。譬如我们要查周围的吃酸菜鱼的饭店,问一声智能手表,而它听懂你的话,然后通过地图与位置查询周围的数据与评价,然后告诉你哪家附近的店好,提供实时语音导航,引导你走过去,甚至给你订上座,点上招牌菜。这比打开手机开百度地图,输入酸菜鱼,查评价,电话订座体验要好得多。这才是穿戴式设备应有的使用场景,而只有做到这种水平,穿戴式设备才会替代智能手机,成为新入口。
智能手机替代PC成为互联网入口,因为智能手机干同样的事情更方便,可以随时随地,不用找一台笨重的电脑,还能移动。而当穿戴式设备比智能手机更方便,体验更好的时候,穿戴式设备就会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新的入口。
三、智能手表复兴需要技术进步
目前智能手表几乎崩盘,是因为智能手表不好用。而换个思路,智能手表又是好用的。在好用不好用之间,差的是技术。
对于智能手表来说。用户体验的核心是设备能不能对人们语言做语意识别,然后能不能根据语义来进行搜索,有没有足够的多数据提供搜索,能不能返回有意义的搜索数据,能不能把数据分析处理成有用的信息,最后把信息反馈给使用者。
而语音识别,语义识别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搜索需要大数据支持,需要云计算提供计算能力,而搜索结果的筛选处理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它们才是穿戴式入口的核心技术。至于软硬件平台反而不重要,无论是ARM处理器还是Intel处理器,无论是安卓,IOS还是Tizen,对用户来说都是黑匣子,用户只需要体验。
只要人工智能技术到水平了,语音识别、语意识别、人机多轮对话、人工智能的搜索反馈有了,智能手表就好用了,销路自然也有了。
现在智能手表遇到挫折,是产品在等技术进步。前期的辉煌是人们尝鲜、是身份展示作用,而并不是它能够更好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在科技发展历史上,新东西能被接受是因为它比旧东西好,当前的智能手表做不到这一点,但是未来的智能手表是可以的。
2016年,百度在多个场合演示了中文的人机多轮对话,百度的语音技术还被列为MIT的2016年人类十大技术突破,这说明靠谱的语音语义中文识别距离我们并不远。
智能手表的退潮是产品在等技术,当人工智能技术再进一步,智能手表就会迎来一次新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