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联想ZUK Edge评测:硬怼小米黑科技,但不够极致

   时间:2016-12-26 10:12:18 来源:搜狐科技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如果告诉你某部手机是XXX Edge,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对,曲面屏。

Edge这个词从三星 Note 4 Edge开始进入了手机的命名尾缀行列,当时Note 4 Edge和Note 4的差别就在于一侧的曲面屏。接着S6 Edge、S7 Edge两代大卖再一次强化了Edge=曲面屏的认知。

因此当联想ZUK Edge摆在面前又叫了Edge 的时候,我内心是拒绝的。

没有曲面屏的柔性线条,甚至没有ZUK Z2外形的延续,几乎另起炉灶的联想ZUK Edge算得上是ZUK目前发布的线条最刚硬的手机。四四方方的轮廓与倒角,没有弧度的背壳,有超高占比的屏幕,却没有叫Edge该有的特性。

抛开这个槽点,ZUK Edge究竟怎样呢?

一张图看完配置:

实话讲,在配置方面联想ZUK Edge 还是足够给力,在2000元档而言也是目前能够买到的最为强劲的手机,6GB大内存、满血骁龙821也成为了联想ZUK Edge站上旗舰机型的必要条件,要知道这两点被友商们拿来讲了无数次故事。

而联想ZUK Edge最大的亮点是机身正面的屏占比,如果你还记得早前发布却根本买不到小米概念机MIX,那么ZUK Edge可以视作一个可以量产的“妥协版”,在前置指纹的情况下,联想ZUK Edge实现了高达86.4%的屏占比,这使得ZUK在很大程度上以小屏手机的尺寸揉入了5.5英寸的屏幕。机身正面很少再有任何复杂的设计,熄灭屏幕的情况下黑色版本倒真的如同整部手机只由一块屏幕构成。

联想ZUK Edge提到的另外一大创新则是隐形指纹识别方案。联想称其斥巨资研发的隐形指纹方案,大幅提升了指纹芯片的穿透性,最终实现了在保持玻璃正面完整的情况下,将指纹芯片完全隐藏于屏幕下方的效果,并且其解锁成功率达99.8%,并且顺带踩了一把小米之前号称要引领业界变革的超声波指纹。根据实际体验而言,联想ZUK Edge的指纹识别成功率还是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准,速度表现也比较好。

一体成型的指纹识别元件也就意味着正面home键不再是实体按键,但基本维持了U-Touch的特色。作为将home键交互玩儿得最“6”的解决方案,这一版本的依然保留了轻触返回、长按返回主页面的功能,而左右滑动则保留了更丰富的自定义功能。除此之外如果你不习惯这样的按键方式,联想ZUK Edge给出了屏幕内显示三大键的选项。

除此之外,在工业设计上联想ZUK Edge采用ThinkPad的经典Rollcage结构式防跌落设计,能够有效降低跌落时金属中框产生的应力对玻璃的损坏。由于正反面都采用了玻璃材质,联想ZUK Edge在边框过渡时的打磨并不尽如人意,微微有些硌手。

整部手机讨论的另一大焦点在与屏幕,联想ZUK Edge采用了分辨率为1080P的5.5寸的屏幕,更为重要的是采用的是天马屏。目前在论坛和各大媒体中都有不少用户对此吐槽。在体验过程中,整部手机的屏幕在标准色调下微微有些发黄,俗称“暖屏”,而联想ZUK Edge提供了屏幕色调调整的选项,选择到冷色之后则明显好了很多,但视角的微微偏移会呈现色差。

联想ZUK Edge在硬件上的特点几乎就是如此。除此之外,需要提一点的就是心率监测依然保留在摄像头和闪光灯下方,摄像头微微凸起,背部玻璃面板依然是一块指纹收割机,而1300万后置摄像头的表现平平。

软件层面而言,联想ZUK Edge出厂搭载的是基于Android 6.0.1的ZUI 2.3版本。UI设计基本没有变化,同样将运动提升到非常高的优先级,主屏左划就是U健康的数据界面,虽然界面设计让人似曾相识,但是的确能够有效反映整个运动变化,同时还会对数据进行详细地汇总、分析。

另外最近ZUI 更新提到的几个功能也已经在联想ZUK Edge中实现,包括位置穿越、微信快捷切换窗和抢红包功能。

微信快捷切换窗的操作方案比较简单,它是在你进入聊天对话框界面后在上方悬浮一个快捷进入窗口,点击后就可回到原来的停留页面。不过这要求用户不从文章中退出,而是直接从推送通知中进入聊天界面。

快要过年了,抢红包功能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你懂的。联想ZUK Edge的方案是在收到红包时会直接呈现在屏幕上然后点击就可以抢红包,但是中途如果你设置了手机密码,则依然需要先解开密码。另外还有几个前提条件:微信已允许通知,同时群设置中“消息免打扰”处于关闭状态。

不得不说,拿到手上我并不会为联想ZUK Edge的屏占比感到惊艳,整个设计的风格也没有原来ZUK Z2 Pro的优雅。真的会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的隐形指纹识别方案,这无疑是向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迈进的一小步。或许未来只有一块玻璃的手机不会太远。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