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码神”多隆,是一位安安静静的摆渡人

   时间:2017-01-06 16:59:07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如何评价阿里云多隆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2014年9月8日凌晨,阿里巴巴上市前最后一次实质性更新招股书中公布包括“多隆”蔡景现在内的三位新增合伙人后,这个问题开始在知乎上发酵。

两年多来,它“炸”出了许多阿里内部的潜水党、技术宅,目前排在第一位、赞同数超过2500个的回答,就出自曾与多隆的共事的simpx;

也有读了曾任淘宝技术大学校长子柳写的《淘宝技术这十年》“慕名而来”的粉丝,据不完全统计,除了第七章“牛P列传”中用了专门篇幅写“淘宝传奇工程师多隆的程序世界”,“多隆”这个名字在其他章节出现了不下十次,一会儿是“多隆大神出手……”,一会儿是“多隆大神想了个办法……”,最后子柳终于忍不住感慨“好像什么问题到了多隆手里,总能迎刃而解”,语气中透露着同行之的一种“无法超越,就多看几遍吧”的甘拜下风,或者说,高手间的惺惺相惜。

这似乎是多隆作为淘宝创始人、也是最早的程序员之一,第一次被反复聚焦,甚至“拷问”。对于这位新晋合伙人,阿里官方发言人的评价是“有单纯、专注、坚持和热爱的特质,写代码可以写到入定的状态”。阿里巴巴合伙人中多位是技术出身,这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脉相承。

(一)

至今,在阿里官方宣传渠道或媒体报道中,鲜少见到多隆本人对于成为合伙人的回应。这或许是他自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以来,遇到过的最难的问题之一——其他时候,同事想了3天还没有头绪的故事,他3秒钟就能给出答案;编写一个需要项目组甚至公司合力完成的文件系统,他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即使在半夜被叫起来解决问题、排除故障也任劳任怨,技术小二中流传一句话:“有困难,找多隆”。

“大神”的技术水平毋庸置疑,更令人“绝望”的是,还比你努力。同事眼中的多隆,唯一的兴趣就是写代码:“为了测试一个复杂的功能,在家想到凌晨四点,第二天一早就来公司测试”。

他不擅言辞,也不玩社交网络,一般很难在公众场合见到他。有一年公司乒乓球决赛比赛现场距离多隆的办公室只有20米远,外面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只有多隆还充耳不闻地“粘”在椅子上工作。

多隆修炼的究竟是“混元归一,天人一体”太极武功心法,还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侠客化境?追寻这名顶尖计算机工程师十几年的成长路径,你会发现过程无非是重复、提升、再重复、再一次的提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沉默寡言的多隆在公司“最反常”的一次表现,是因为2011年年会《淘宝的一年,亲》的视频,当同事们在镜头里提到自己对亲人和家庭的亏欠时,多隆泪流满面。

其余的时候,他留给别人的总是一个伏案工作的背影,网上也很难找到多隆的照片,仅有的几张上,他的表情很统一——笑得腼腆而投入。好不容易找到一句他本人说的话,是一段“专家寄语”:“别人把工作当工作,把工作当事业,这是我的程序世界,也送给你们。”

(二)

多隆是阿里云的一个传奇。

这个传奇,始于2003年。

这年4月,马云在杭州成立了一神秘的组织。他叫来十位员工,要他们签一份英文版的保密协议。大多数人根本来不及看懂,但出于对马云的信任,匆忙卷起铺盖离开了阿里巴巴。

多隆是其中之一。他的任务,是与和其他两位开发工程师一起,在一个月内,搭建一个名叫“淘宝”的网站,并涵盖所有交易系统和论坛系统。

一切从零开始。

此后到2007年之间的经历,在多隆的履历表上浓缩成一行简洁的字:“独自维护淘宝搜索引擎,并且这还不是他全部的工作”。而我们在子柳的书里看到的是,“2003年7月,多隆又把阿里巴巴中文站的搜索引擎iSearch搬了过来”;“开发支付宝‘安全交易’时,与银行网关对接功能的是多隆”;“数据库撑不住怎么办?一般的缓存策略是不支持实时更新的,这时候多隆大神想了个办法,在Apache上面写了一个模块……把缓存用到了极致。”

在内网留言问多隆最近在忙什么,几天都收不到回复,熟悉他的同事说,就写“忙着写代码”准没错。的确,多隆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回答——尽管在阿里的层级早已升到了P11,属于技术岗的最高级,他仍然在第一线写代码,也仍然还是那个会带着笔记本去参加公司郊游,在车上写代码的多隆。

作为淘宝的第一位程序员,多隆这样评价淘宝技术发展水平:“无他,简单够用即可。淘宝的技术基本上是跟着商业需求在走,找到最快实现或者最合用的解决方案。”

即使身为文科生也知道,多隆口中的“基本”,在现实进程中会遇到无数bug。文人容易相轻,因为文章是一个人写的;程序员相敬,因为互联网世界是开源的。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的“码农”,仿佛在修炼同一部武林秘籍,只为那一天的高山流水,琴瑟友之,不亦乐乎。

(三)

是不是有点眼熟?除了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成为“码神”的多隆,各行行业都有这样的人,比如奉行“器物有魂魄,匠人自恭谦”的故宫“文物医生”们;比如“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又比如自我调侃“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的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

生活中,他们往往被称为“匠人”,往往有些木讷,但一谈到所从事的工作,眼里就发光;工作起来,像燃烧着的火球,熠熠生辉。这就是所谓的干自己所爱的事儿吧,燃料自备,像翻滚在火炭上的一滴糖,永远“滋滋”作响。

所以,与其尊他们为一座“神”,不如形容成一片云,天边的一片云。哪管人间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哪管庭前花开几回花落几回,云总是淡淡的,顾自沉浸在与所专注的事物之间难割难舍的情结中,他们的境界,就是云的高度。因为全神贯注,所以持之以恒;因为持之以恒,所以以之为乐。

所以,他们的身上似乎总被一种金灿灿的光线笼罩着,甚至不用登门拜访求教,只要想到他们正在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想到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决心,我们就能获得治愈和鼓励。他们的说服力,就建立在细水长流的日常表现上。

“人去人来,多隆始终都在。如果没有他,我们或许将无法坚持。——这句话是阿里的一位运营新人说的,她自称与多隆的部门和团队“八竿子打不着”,但仔仔细细地拜读过内网上关于大家对多隆技术上的认可,以及对他默默付出和人格魅力的赞叹,崇拜者给他送了很多标签,比如“神”、“大牛中的大牛”等等。

未经允许改编一下:如果没有像多隆这样的‘摆渡人’,即使坚持到了最后,又怎么能保证还是出发时的路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