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4年多前诞生、让不少默默无闻的“码字工”成为“大号”“网红”的公众号不同,9日刚上线即被刷屏的“小程序”,透露了微信的“大图谋”。
一直以来,腾讯、阿里、百度(BAT)等互联网巨头在O2O(线上到线下)领域的布局从未停止,如何将线下资源更好整合到线上,有效打通线上线下,各家都砸了不少钱、做了不少尝试。第三方数据机构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O2O市场规模已达6659.4亿元,增长42.7%,2017年的规模可能达到8343.2亿元。
事实上,以支付为突破口,微信与支付宝已经攻占了一二线城市。于是,在完成“支付圈地”后,微信开始将触角伸向其他线下应用场景。
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曾多次在公众场合表示,二维码将会成为未来交互方式的重要入口。如今,以线下扫码方式为主要入口的小程序,凭借其“用后即走”、“无需下载”的特点,使得微信在成为“超级应用”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此外,小程序“无处不在”的目标,也极可能在线下应用场景领域掀起一场新的“战斗”。“微信已经有7亿用户了,小程序出来了,你说跟不跟?”一名互联网行业创业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一兆小程序秀“轻功”
去年12月28日,张小龙在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上宣布,小程序将在2017年1月9日正式发布,而这一天正是项目启动一周年之际。然而,彼时距离第一批邀请企业被公布仅过去了三个多月时间。
“小龙突然宣布,留给我们团队的时间其实不到十天了,大家都进入了紧张的倒计时。”一位首批小程序开发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不过,小程序的定位是“轻应用”,不仅使用简单,也大大降低了开发门槛。当然,这也受制于企业的业务线是否复杂。一些受邀团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快的小程序一周就能做出来,而对于业务线较多、架构比较复杂的团队来说,开发时间相应增加。
作为首批200名受邀企业之一,同程旅游接到邀请函之后花费了一个月左右完成了小程序的应用开发。同程旅游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黄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接到小程序内测邀请后,团队成立了专门小组,与多条业务线进行整合沟通,“整个工作涉及6个团队,沟通量也比较大,大量时间都花在需求磨合上。”
事实上,在“最后的10天里”,不少小程序团队都在做最后调试,黄璐则与其团队辗转各个城市,进行包括二维码在内的线下物料铺设。
1月8日晚开始,关于小程序的话题就不断发酵;9日,小程序正式上线。不少公司都在第一时间推出了自己的小程序,既有猫眼电影、同程旅游等以服务功能为主的,也有今日头条、第一财经、蜻蜓FM等以内容生产为主的小程序。
从9日公布的情况来看,由于微信内部对于小程序的程序大小的设定(目前为一兆),企业只能实现一些简单功能。以同程旅游为例,对比APP,小程序界面相对简单,与之前微信钱包中的跳转链接功能差不多。主要能实现火车票、飞机票、酒店订购及订单查询等功能。
那么,程序大小上限仅为一兆、开发成本更低的“小程序”,能否凭借“用后即走”、“无需下载”等特点,胜过应用商店里的APP呢?
“我们理解,它是一个更偏向于线下和场景的轻应用,不能完全去替代APP,因为很多更丰富、细化、个性化的功能,是需要更大容量来实现的。”黄璐表示。
蜻蜓FM的相关人士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小程序是否会取代原生APP,现在断言还为时过早。从操作路径来看,小程序的进入路径比打开APP更长,所以对于高频(使用)的APP,小程序并无优势,甚至更弱。”
“超级应用”图谋
作为腾讯内部首批5个被微信官方要求的项目之一,小程序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很可能使微信转身成为一个集大量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应用”。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微信小程序专题研究报告》显示,82.6%的手机应用开发者已经开始关注小程序。
“我今天就是奔着微信小程序而来的。”在去年12月的微信公开课现场,一位互联网创业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对于开发者而言,小程序开发门槛相对较低,难度不及APP,能够满足简单的基础应用,适合生活服务类线下商铺以及非刚需低频应用的转换。艾媒的数据显示,餐饮、快递、美业行业开发者对小程序接受程度更高。
“可以说,谁在线下拥有更多的布局,谁就掌握了未来小程序的应用场景。”一位小程序开发者说。
目前,小程序能够实现消息通知、线下扫码、公众号关联等七大功能。其中,通过公众号关联,用户可以实现公众号与小程序之间相互跳转。由于小程序不存在入口,这种跳转优化用户使用体验,同时,更方便小程序使用者向品牌粉丝之间的转化。
基于对线下资源的整合,各个行业所开发的小程序将会使微信变成一个集合大量功能的“超级应用”。“虽然没有迹象表明美团、大众(点评)这类APP会被颠覆,但微信希望更多地往线下走,对这些比较大的APP来说是新的竞争与挑战。”艾媒咨询创始人张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要知道,仅苹果APPStore在2016年的营收就达到280亿美元,开发者们分到了其中200亿美元。
第一财经记者在体验部分小程序时发现,虽然小程序中的跳转比APP更快,但部分功能与用户平时使用习惯有所区别。以今日头条为例,用户打开小程序后只能看到推送新闻,并没有新闻栏目导航和搜索等功能。
此外,小程序在跳转中只能通过线下扫二维码的方式进行跳转,无法通过“识别二维码”的方式进入。换言之,用户只能通过线下扫码进入小程序,无法在移动设备中通过打开网页的方式进入。
而这种跳转方式是微信为增加线下使用埋下的伏笔。“我们希望用户更多地去发现、使用自己所需要的小程序,通过小程序能够解决生活中更多实际问题,连接更多的线下场景。”微信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如同苹果一样,在社交领域占有绝对份额的微信通过部分功能“做减法”来培养用户习惯,而这种方式是否会被接受则见仁见智。
根据艾媒的统计数据,21.8%的手机应用开发者明确表示愿意接入小程序,53.9%的开发者正在持观望状态,24.3%的开发者则暂时没有考虑接入小程序。不少应用开发者担心,小程序轻便化的理念并不一定会得到用户认同。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用户越来越重视应用内容丰富度、良好的用户体验,小程序作为轻量级应用,在交互、视觉等用户体验上难以保证满足用户高要求。
“掘金”小程序
“背靠着微信的海量高黏性的用户,它(小程序)其实是非常有机会构建一种全新的商业生态,对应到每个行业,尤其是有线上覆盖能力的传统行业,更有可能去产生一些新的机会。”黄璐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事实上,这些新的机会已经在酝酿中。2012年,微信推出公众平台,随后诞生了“公众号网红”、“10万+”等新名词,对于创业者而言,小程序的推出将成为下一个掘金点。
国内第一个小程序应用商店知晓程序去年11月刚上线,目前平台上已上线了63个小程序。而在去年9月21日,在小程序开启内测之时,白鹭时代还联合青雀移动在一周内上线了一款小程序开发工具IDE(集成开发环境)。这款开发工具能够帮助商家更好应用小程序开发功能。
“小程序是一个服务功能,它既不是技术导向也非营销导向,这就给行业带来新的机会。”白鹭时代联合创始人张翔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去年9月,白鹭时代正式从H5运营转到为中小企业提供开发、运营推广服务上来。通过积木式、拖拽式的方法降低小程序开发门槛,同时,建立社区提供小程序的开发教程。
张翔将自己角色描绘成铺路者,在他看来,小程序将会带来更多角色分工。“小程序推出之后会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正如发现一座金矿,挖矿的过程会产生多种角色。围绕这个产业会产生三类角色,第一个是铺路者,为开发者铺路;第二个是卖水等服务者,比如说做媒体推荐、项目外包、培训和服务类;第三类就是自己挖矿的,那就是做应用的。”
如果说公众号让“码字工”走到台前,成为“大号”“网红”,那么小程序则又给了宅在电脑屏幕前的“码农”不小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