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诞生之后,智能手机在过去十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它们也遇到了瓶颈,设计无新意、功能挤牙膏让消费者购买新机的欲望跌至谷底。去年,多家厂商都尝试了模块化概念,但随着谷歌(微博)Project Ara和LG G5的相继失败,手机模块化的梦想恐怕又要搁置多年了。现在,厂商们又盯上了腰肢柔软的可弯折手机,此类产品真的能打开新的市场,避免重蹈模块化手机的覆辙吗?
以下是全文内容:
她用力一堆,原本是矩形的手机就像手环一样缠在了自己的手腕上,引得旁边观众一阵惊呼,而记录下这一过程的视频也成功引爆了互联网。
这款手环手机名为CPlus,它是联想去年6月推出的概念手机,与其一同诞生的还有Moto Z模块化手机和Phab 2 Pro AR手机。虽然CPlus也只是款原型机,但它已经点燃了柔性折叠手机市场的火把。
既然性能与现有智能手机类似,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类可折叠手机呢?
诚然,可折叠智能机可以突破现有智能机外观的桎梏,让设计师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除了这点还有其他意义吗?
确实有,举例来说,可折叠设备的体积更小,其便携性大幅提高,最重要的是在同样的身材下设备屏幕尺寸能直接翻倍。新的设备形态还能改变人们的使用习惯,催生更多操作和玩游戏的方式。
存在的问题
联想的手环手机CPlus其实并非柔性可弯折设备的鼻祖,事实上,此类原型产品的诞生时间可追溯到2011年。与此同时,三星折叠手机Galaxy X的消息也已经传了多年,预计今年年末就将正式面世,将三星的曲面概念提升到新高度。同属韩国巨头的LG对柔性屏也情有独钟,消息显示明年它们就将为苹果、谷歌和微软提供柔性屏。
虽然看似此类手机即将呈井喷状态,但想马上用上恐怕还不太现实,对于此类颠覆性的新设计,各家厂商都会非常小心。
就拿三星首款曲面屏概念机Galaxy Round来说,它诞生后就在韩国市场奋战,一直得不到进军国际市场的机会,但该机的许多关键元素还是成了Galaxy S7 Edge研发的基石。而小米概念性十足的MIX也因为成本高,工艺难而限制了产能。如果柔性可折叠智能机诞生,其成本、售价和产量都决定了它根本无法快速在市场上普及,同时厂商可能会选择一两个市场做实验,而不会鲁莽的直接将其推向国际市场。
MIT传媒实验室生活移动小组的克里斯表示:“每天不断地折叠、掰直手机,必然会造成电子元器件的磨损,而且此类设备必然更加脆弱,必须每天带着保护套使用,这样用起来也太麻烦了。”
此外,为了满足可折叠机型的外观设计,研发人员还必须将电路和电池等内部构件也做成可弯折的形态,这样一来整个组件的故障率就会进一步提高。
厂商们奋勇争先的驱动力
既然柔性可弯折手机的研发困难重重,为什么厂商们依然要争先恐后的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呢?事实是,没有人能提前预知哪种技术会最终火爆起来,但一旦错过了最佳时机,却很有可能满盘皆输。因此,一定的技术积累是保持自身优势的必要筹码。
当然,厂商们也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为新产品要想进入主流必须经历一系列的挫折才能找到消费者真正想要的,当年的PC如此,现在的智能手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