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MagicLeap罗生门背后:为什么AR市场这么难扶起?

   时间:2017-02-14 16:09:11 来源:科技视界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谈及增强现实(以下简称AR)技术,很多人会想到Magic Leap——一个靠YouTube上的演示视频征服了市场的初创公司。然而,这家曾经光环包裹的公司最近却遭遇了过山车般的经历,而这背后正是AR技术忽晴忽雨的未来。

一波三折 谁在“忽悠”人?

2016年12月,知名外媒称Magic Leap最为知名的DEMO视频极具误导性,并指责该公司的真实水平远达不如其所描述的,一时引发业内哗然。随后,名为Weta的特效工作室曝光称,Magic Leap常用的宣传视频出自该特效团队之手,一切“压根不存在”。

等等,Magic Leap靠一段压根不存在的炫酷AR特效空手套白狼了?要知道,因为看好Magic Leap在AR领域的巨大潜力,谷歌、阿里、高通等巨头此前可已砸了近14亿美元,足足苦等5年。

随后消息不断更新,BI曝光了一张所谓的Magic Leap“实物”照片,传闻中“可能”是Magic Leap头盔实物的设备从眼镜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背包。似乎为了稳定的供电,用户还需要自持一个体积巨大的电池组。至此,Magic Leap因“欺骗了市场”而被顶上了风口浪尖。

阿里和谷歌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别慌,神转折又出现了:有消息称,曝光图片中的设备是代号为PEQ0的一代原型机,但近期Magic Leap已经有了提升。与此同时,有知名科技博主也曝光了与Magic Leap CEO Rony Abovitz的私信内容,对话中Rony Abovitz表示,图片中的设备只是用来为机器视觉系统收集数据的测试设备,而真正的产品要“更小更酷”,并称会在近期正式公布初代产品。

一场罗生门,就此暂时终了。

”瘦身“太难 走进消费者市场难上加难

Rony Abovitz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将理论实物化的过程中Magic Leap的确遇见了问题,而其中最难攻克的问题就是如何将AR设备的体积缩小到可商用化范围。“AR技术发展需要市场给我们一定的时间”,Rony Abovitz的话道出了AR技术发展所面临的壁垒。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现今光纤扫描技术仍无法投入使用,因而AR设备的体积短期内很难缩小。事实上,AR市场真正实现了商品化的微软,其Hololens头盔也的确尚无法摆脱“体积庞大”、“显得愚蠢透顶”的美学问题。跟VR设备遭遇的社交矛盾一样,除了造价高昂,AR设备那令大众难以接受的外观阻挡了一大批消费者。参考iPhone的成功,除了在交互技术方面的确实现了飞跃性的突破,其完美的外观设计也是其早期能快速打入消费者市场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的则是Google Glass这个反例,“看上去怪异”的社交障碍最终让这款新概念产品早早下架。

另一方面,当前的计算机产业在支撑AR算法方面仍存在困难。事实上,尽管VR技术常被拿来与VR技术比较,但二者的区别很明显:前者强调浸入体验,是对以神经网络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的要求;后者强调以现实为基础,强化并拓展现实信息,它对新型的超计算平台的算法有着更高的需求。然而现阶段,风风火火投身于AI领域的企业居多,而需要更加复杂技术为支持的AR,算法技术、运算能力、电池续航等诸多问题,让其相对就成为了一个“门槛太高”、“太难copy”的存在。

“手机+摄像头”组合仍是主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轻量级产品似乎成了AR突破消费者市场的切入点。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AR主要被用于航天——信息直接投射在航天员的头盔屏幕上,是谷歌用自己的Google Translate翻译软件第一次让AR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用户只要打开摄像头扫描指路牌上的文字,软件就会即时将翻译好的外文文字显示出来。彼时的AR技术依然离消费者市场很远,直至2016年7月《Pokémon Go》游戏的爆红,AR技术才算真正走入了人们的视野。随后,各路社交拍照软件开始加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外的Snapchat、国内的Snow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依托于智能手机和摄像头,厂商能在现有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AR硬件成本,并通过软件功能实现AR效果。此举虽然效果不如头盔和眼镜片,但实则是性价比取了折中的最好选择。此前谷歌携手联想推出Phab 2 Pro手机,把Tango AR技术作为自己的亮点,虽然这种AR体验仍非常初级(主要用于现实场景测绘、简单游戏等),但相比于动辄上千美元的Hololens,从成本、技术、硬件推广及接受度来看它不失为曲线救国的好方法。

企业级市场或成突破口

与普通消费者的囊中羞涩不同,企业级用户应该更有底气。此前有消息称,尽管Google Glass失败了,但是谷歌正在面向企业用户重新开发,而随后维珍航空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再举个栗子,一家名为Librestream的公司正在尝试利用AR实现跨地域办公。据称,员工能异地查看现场,同时还能相互传送文件。尽管在实际操作中会因为手势控制的问题出现误差,但在图文查看等基本办公方面Librestream已经表现惊人。

正如风投机构Andreessen Horowitz所指出的,AR技术本身的潜力是巨大的,只是目前还不具备推向市场的条件,“给新技术更多时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