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流量红利已经瓜分殆尽,应用分发的生意和前几年APP井喷的阶段大不相同。当越来越多的流量集中在微信、QQ、淘宝、支付宝这些超级APP手中,应用分发市场和应用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紧密而微妙。
第三方应用分发步入下半场
当年的应用分发的草莽期,豌豆荚、安卓市场、安智市场迅速崛起。不过,随着百度吃下91,豌豆荚被阿里收入囊中,应用分发走过了草莽年代之后,正在成为巨头的盘中餐。如今的第三方应用分发市场已经形成了360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以及以豌豆荚为核心品牌的阿里应用分发的四强格局。
据艾媒刚刚发布的《2016-2017年中国移动应用商店市场监测报告》显示,从活跃用户来看,2016年Q4,360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阿里应用分发分别位居前四,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应用分发”的本次统计范围仅包含豌豆荚和PP助手。从用户粘性和用户满意度来看,则是豌豆荚、360手机助手、应用宝位居前三甲。
应用分发正在进入下半场。核心原因在于这两点:
1、以智能手机厂商为代表的分发渠道正日益巩固,如小米应用商店、华为应用商店。这些应用商店伴随用户购买手机就占领了第一屏。当年百度19亿美金收购91就是想在应用分发市场维系百度桌面搜索的故事。可“小米们”误打误撞,毁了百度的春秋大梦。
2、人口红利、流量红利已经见顶,马太效应越来越强。中长尾APP们的生存空间在超级APP的挤压下正逐渐缩窄。应用分发的生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用流量思维去做,而应该提升到新的维度上来,精耕细作的同时寻找未来。
下半场的生意到底是怎么做的
第三方应用分发市场的下半场生意正在变得更加“宏大语境”。上升到了技术、生态以及商业逻辑的重新思考。
腾讯应用宝为代表的应用分发思路有点左右手互搏,做两手打算,一是用娱乐营销的方式切入应用分发市场,二是微信小程序,这个思路某种程度上和应用分发是背道相驰的。360手机助手的应用分发思路则是从安全、工具切口入手。
以豌豆荚为代表的阿里应用分发思路是内容分发、全生态分发和大数据分发。
1、内容分发。
早在去年阿里收购豌豆荚后不久,豌豆荚就走上了从“应用分发”转型“内容分发”的道路,意在做应用内容的聚合和前置化。这种策略和阿里移动当时的大战略是相一致的。当时UC就逐渐从手机浏览器转型成为了移动资讯平台。而豌豆荚的应用内容的聚合和前置化实际上就是把很多视频、小说、资讯都直接前置,用户无需下载应用即可获取内容,直接缩短了过去进入应用商店-下载APP-获取内容的链路,更突出了内容本身。
阿里大文娱的内容资源优势是不容忽视的,包含了阿里影业、优酷、阿里鱼、阿里文学、阿里游戏等等不同层面的内容资源,这些都是豌豆荚做内容分发的底气。艾媒数据报告也指出了,下载应用的功能,搜索应用的功能、发现应用的功能排名用户对于应用商店的需求前三位, “发现应用”成为用户的重要需求之一。不难理解,豌豆荚估计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内容前置和应用前置让用户在下载前就可以了解到具体的内容,从而能够发现更多符合自己需求的应用和内容。
2、全生态分发。
全生态分发主要是指阿里应用分发整合豌豆荚、阿里游戏·九游、PP助手、UC应用商店、神马搜索,并联合YunOS应用商店等应用分发平台从操作系统层分发、专业应用和游戏分发客户端分发、浏览器和搜索等页端分发,大联合数据、内容形成更大的生态闭环。目前来看,豌豆荚在阿里大数据的帮助下,对用户购买、阅读、下载、路线等行为进行学习,以此分析用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应用推荐的准确度。
从这次艾媒的数据报告来看,豌豆荚的用户粘性渐趋提升,策略见效比较明显。这种提升一方面来自于内容前置,用户逐渐习惯于用豌豆荚去看视频、看评测、看小说,另一方面则是应用推荐的精确度提升。总体来看,豌豆荚和阿里应用分发的思路比较稳健。
3、大数据分发
艾媒数据报告还指出一个重要趋势,40.7%的用户认为应用商店将会实现个性化的应用推荐。个性化智能推荐在应用分发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例如豌豆荚通过阿里云ODPS平台,融合了淘宝天猫电商数据、UC阅读度数、优酷观影数据等多维度的阿里大数据,可全景式分析用户的购买行为、阅读行为、下载行为、路线行为等,能更精准分析用户需求。
例如一个用户近期频繁阅读母婴类文章,淘宝搜索母婴产品,就可分析出她有母婴需求,她的豌豆荚客户端上,就会出现母婴类app推荐。同时,豌豆荚为建立显示标签、搜索标签、个性化标签、推荐标签等多维度的应用标签。多场景多维度勾勒用户画像,实现更加精准的用户偏好预测,从而给用户推荐更加适合的优质应用和内容。
写在最后:
下半场应用分发的生意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应用商店型产品正在一一转型,有生态的公司则是让内容和大数据在应用分发的生意里占据更高的地位。虽说流量红利已经结束了,但这场生意似乎反倒越来越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