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制作人和唱片公司是音乐市场至高的存在。
音乐人吃闭门羹那是常有之事,甚至都无法接触到他们。21东方唱片的张卫宁就曾抱怨过:“很多有才华的音乐人,没有渠道进入这个行业,不知道该找谁。”
现在,用户和流量才是音乐IP的掌控者。只要是好音乐,在网上自动就会流行起来。听众不需要经由唱片公司、排行榜的所谓推荐,就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一批搭乘网络的音乐IP们,急速崛起。好妹妹、陈粒、赵雷……
从传统音乐到互联网音乐,旧渠道在瓦解,而多元化互联网渠道能够促进更多新音乐IP出现吗?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音乐IP稀缺的背后,其实很大的原因在于渠道。
传统OGC时代,成为歌手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机会
电影ONCE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音乐寻梦的故事,男孩女孩曾经历了数年不被唱片公司青睐的拮据生活。那个时候,男孩靠街头卖艺维生,女孩在街头卖花,午饭时间去好心的琴行老板店里弹一个小时钢琴。
成为男孩女孩贵人的是某知名音乐制作人。虽然一开始男孩女孩组成的四人乐队,由于成员的默默无闻以及低下的社会地位,还曾无故被他嘲讽。之后他们的专辑成为当时火爆的音乐IP。
可以说,这位制作人在男孩女孩的音乐之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挖掘作用。但同时,也反映了传统音乐行业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想要成名,音乐制作人占据绝对主导权。
但这显然不是全部。
在传统音乐市场,IP的产生基本上经过四个环节:企划--制作--宣传--发行,涉及到唱片印刷、唱片出版、音乐制作、明星包装、歌手宣传推广、演出、版权代理、无线运营等多种业务。
对IP进行包装的主要是唱片公司,它们几乎把控了所有环节,每个环节都配有专门的运作团队,制作人只是其中一环。
纵观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歌手都是有签约公司的。而所谓的独立音乐人,几乎没有进入过大众视野。
(注:艺人和唱片公司存在交叉关系)
即便如此,签约公司的音乐人也不一定能成为IP。据统计,全国有近50余万人次怀揣梦想已经踏进或将要踏进音乐圈,但每年全国成功包装的歌手不足50人,如何成为这10万分之一的成功者,成为所有人的目标。
换言之,想从一个音乐爱好者变成音乐IP,你可能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机会。
拥有非常优秀的条件恐怕还不够,还要有唱片公司愿意捧。但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唱片公司捧你?
在渠道单一的传统音乐时代,音乐IP都是控制在专业OGC机构手里,双方的话语权明显不对等。
行业将其称为“唱片时代”或者是“传统OGC时代”。
如果不是互联网的到来,这种局面可能还将继续下去。
互联网逆袭带来的机会:让用户和流量决定IP
互联网来了后,垄断封闭的渠道不断被撕裂。
那些“垄断”音乐行业多年的大公司退居二线,音乐IP的产生交给了用户和流量,而网络就是音乐的最大流传渠道和供应商。
来看看,今年格莱美提名年度最佳专辑的五位音乐IP:从Youtube上走红的贾斯汀·比伯、独立厂牌XL Recording捧出的阿黛尔、成立自己厂牌的碧昂斯和Drake,还有乡村歌手Strugill Simpson。
从Youtube上走红之前,贾斯汀·比伯或许根本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会被提名格莱美年度最佳专辑的歌手,“唱片时代”的制作人恐怕也不敢承诺能够通过传统唱片推红他,然而更扁平高效的互联网却让他成了“后唱片时代”最红的音乐人。
反观国内,也早有先行者。比如同样依靠算法崛起的今日头条正在运营一档名为《中国新唱将》的互联网选秀节目。
歌手杨子随手录的一首《鸿雁》看上去甚至有一些简陋,因为像素太低,他不得不把色调改成灰白。但只用了几天,他的音乐视频在今日头条上就有300多万的点击量。而此前,他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曾被唱片公司和制作人拒之门外的次数。
这恰恰是移动互联网的魅力所在:“一个人+一台手机”就可以生产出吸引人的音乐视频内容。同时,在Youtube/今日头条这类拥有海量用户数的网络平台上,用户是唯一的评委,并形成一个巨大的“大众评审团”。他们所产生的点击量和点赞数将是歌手能否出线的标准。
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正在成为这种模式下的新导师: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量、观看记录、停留时间等进行音乐视频推荐。
但是,商业的江湖,已先后杀入众多玩家,只不过入局方式不同而已。
网易云音乐通过音频的方式入局,他们也在做算法推荐,成功推出了陈粒和赵雷。在上一时代崛起微博,从打破单纯由时间线作为信息排序入手,引入所谓智能排序,希望更好地进行短视频推荐。快手、秒拍、美拍,还有腾讯、阿里……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机会。
虽然依靠歌曲专业度取胜的张信哲可能依旧很难出来了,但是依靠用户喜闻乐见的内容和良好互动(代入感)的好妹妹们可能会不断带给你惊喜。
在这个嬗变时代,操控不了局势,只能操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