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号凌晨,冬末初雪。小蓝单车带着4亿元人民币融资正式落地北京。小蓝单车联合创始人、CEO李刚感慨:“小蓝终于加入到了决战紫禁之巅的战场上了。”
这是又一个进入北京的共享单车玩家。作为先行者之一的ofo于3月1日宣布完成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亿元)融资。而自2017年年初以来,摩拜单车D轮和D轮后累计融资额也已超过3亿美元。后来者好似源源不断。
“紫禁之巅”,现在有点挤。
满城尽是“五彩骑”
2月24日,易观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单车租赁市场专题分析2017》的专题研究报告,报告内容表明,仅去年11月份,摩拜单车月启动次数为3677.6万次。第二名的ofo为2412.7次,均达千万级。
报告还显示,互联网单车租赁时长头部企业优势明显。然而,领跑者筑起的超越成本未能阻止这个市场涌进新的竞争者。优拜单车、小鸣单车、骑呗等品牌纷纷挤入共享单车的市场,让这片蓝海逐渐泛红。
“充值最高返现100%” ,近日用户打开ofo的活动界面可以看到这样的活动,而不甘示弱的摩拜单车也推出了“充110送110”、“充50送30”等优惠举措。
在不久之前,当摩拜和ofo几乎同时宣布免费骑行三天的活动时,就有媒体猜测,共享单车的“价格战”是否打响,而现在至少在两大先行者之间已经显现出短兵相接的局面。
后来者也逆流而上。2016年底才加入战局的Qbike甚至宣称要成为第一家免押金的共享单车,永安行也与芝麻信用联合推出“免押金扫码租车”服务。而进京不久的小蓝单车显然在抢占市场、融资规模都逊于两大先行者。这场硬仗如何打好,小蓝单车的说法是“将突围的重点放在了产品本身,回归商业模式的本质”。
资本燃料的推进之下,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以及重点城市市场的迅速饱和。入局者们必须要思考:跑得那么快,能不能够跑得那么久?
什么转动了车轮?
“我希望我像一个机器猫一样,当我想要一辆自行车的时候,我就能从我的口袋里掏出一辆自行车。”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在一次演讲中说。在人们“出行最后几公里”的痛点上,共享单车对症下药,不仅卖出了产品,还得到了资本的眷顾。
摩拜、ofo均已完成数轮融资。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至2017年初这火爆的单车一年间,该行业融资总额超已50亿元,覆盖数十个城市。
输血猛,但大部分的单车使用价格都在1元左右,低廉的租金导致有人对共享单车“造血”能力提出质疑。
据人民日报报道,以ofo为例,单车成本约在400元左右,日常维护运输的成本约为车辆成本的10%—20%,使用寿命约为18个月。按这个周期来计算,只要1辆车1天能产生0.9元以上的租金收益,就能收回车辆成本。因此,企业盈利的关键就在于每辆单车的日均订单量和新用户的增加速度。
事实上,租车费并不是共享单车盈利的唯一出口。不久前,永安行宣布与口碑达成战略合作,通过连接线下商户,整合各方资源,并基于LBS(基于位置的服务)进行业务探索和开发。这为此前缺乏想象力的单车经济开拓不少,但除此之外目前尚无更多模式落地。
易观互联网出行高级分析师王晨曦认为,共享单车更大潜在价值是收集大量的用户出行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创造,用数据连接生活服务、娱乐服务等。但他也直言:“目前各家企业几乎都还没有找到更稳定的盈利结构和模式。”
记者手记:城市的痛痒
胡玮炜曾在演讲中诉说自己的梦想:“一个城市如果适合自行车骑行的话,应该有自行车道,然后有绿树遮阳,空气也应该良好。”
企业家的美好愿景如诗如画。但从监管者角度来看,在考虑城市适不适合骑行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对骑行的需求有多大。
共享单车的出现,成为了城市交通运行一项有效补充,填补了老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空白。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共享单车解决的问题,还不能称之为城市之“痛”,顶多是城市之“痒”。因此,这场单车的“紫禁决战”竞争到最后无疑仍然是大鱼吃小鱼,虾米吃海米——只有留下的公司进入了食物链的顶端并且落地生根。
并且,在这场残酷竞争之后,有些公司可能会消失,人员可能会流转,但留下的那些异于幸存者颜色的单车。究竟会是成为城市的色彩,还是新的痛痒呢。
入局者都在等着拨云见日的一天,能不能继续生存、谁能活的更好还没有定论,时间必定会给出答案。
起码现在,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共享单车正遛地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