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滴滴出行宣布,继春节期间全国取消出租车系统建议调度费之后,滴滴出行将对旗下的网约车服务动态调价功能实行双重封顶机制,以保障广大乘客的用户体验。
按照滴滴的封顶政策,快车全国动态调价封顶将不超过29元,溢价不超过0.5倍(相当于目前系统显示的1.5倍车费);专车全国动态调价封顶将不超过59元,溢价不超过0.5倍。双封顶就低不就高。
同时,今后滴滴还将基于大数据分析,建立供需预警机制。当滴滴在可预见的供需失衡到来前,将通过APP对用户发出“预警”。
春节期间,因为出租车加价,滴滴饱受攻击。如今滴滴出台封顶政策意欲何为?未来滴滴又会走向何方呢?
一、 双封顶是利润换美誉
滴滴的加价机制并不是新东西。早在起步阶段,还没做专车的时候,滴滴就已经支持出租车加价奖金了。
这个功能一直存在,也没有造成太大争议。人们已经习惯了高峰加价倍数,习惯了恶劣天气多花一点钱。
以为在很长一段时间,网约车的数量都是在不断上升的。如果你要太高的价格,就抢不到单了,得不偿失。
但是,这个平衡被网约车的政策给打破了。2016年网约车管理办法出台,各地纷纷制定细则。而北京、上海都提出来本地户口,本地车。这让从事网约车行业的司机们感到了绝望。
北京户口、上海户口因为涉及到福利升学等诸多便利,本来就是很难搞到的东西,这种规定下,很多车主就不干了。再加上回家过年等因素。春节期间出现了供需数量的严重不平衡。
供需出现严重不平衡,又支持无限加价。匪夷所思的高价就出现了,甚至网约车司机还直接影响了出租车司机,出租车也是不加价不走,这就动了所有人的奶酪。滴滴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
这种供需不平衡,造成无限加价的情况不多,仅在部分区域部分时间发生,但是对滴滴的声誉影响却不小。所以滴滴搞出来这个双封顶。
要看溢价29元,超过0.5倍本身就是小概率时间,这个规定对司机和滴滴的收入有影响,但是不大。而对乘客来说,这种封顶规定,避免了无限加价的博弈。
高峰时刻,你加10块,别人加20块,司机不接单等着高价的情况不会再有了。29元或者59元到头,最恶劣情况就是多花这么多钱。这是滴滴拿利润换美誉。
二、大局已定,长期美誉比短期利益重要
中国的互联网约租车经过多年发展,先后完成了滴滴与快的的合并,滴滴与优步的合并,现在大部分网约车市场已经属于滴滴出行了。
互联网约租车办法的出台给了网约车合法地位,同时也把权力下放给各地,给滴滴制造了一些障碍。不说北京、上海的户口规定,很对地方针对网约车司机的考试也是离谱的很,考的东西往往是不必要的,通过率不高。
但是,如同我以前文章预料的那样。户口限制也好、考试准入也好,都不会构成滴滴发展的障碍。滴滴、快的、优步都是在完全没有法律支持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依靠市场需求和科技,网约车获得亿万用户,靠一个运管部门一个城市几十条枪是管不了的。
没有法律支持的时候都管不了,况且有了合法地位。无论地方如何刁难,网约车都会蓬勃发展,滴滴出行的地位是稳固的。
正因为地位稳固,滴滴才可以把目光放长远。放弃短期高加价的利益诱惑,转而追求用户体验和美誉度。
给用户打造良好的体验,用户习惯于用你的服务,商业模式在这,赢利是早晚的事情。所以滴滴搞封顶,用利润换美誉。
三、滴滴未来在于科技
日前,有外媒报道称滴滴已经在加州山景城设立了一家人工智能实验室,专门针对未来交通的智能驾驶系统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安全开展研究。这个实验室距离苹果的两个Cupertino园区不到10英里,可以说就在苹果边上。
同时,滴滴出行也聘请了来自Uber和Google的高级技术人员帮助自己发展人工智能。
其实,滴滴对人工智能感兴趣不是一天两天了。滴滴发展初期还可以人工规则派单。而数量上去之后,派单变成异常复杂的事情。
车辆的调度与用户匹配上比搜索引擎还要复杂,考虑的维度、复杂性、实时性超越了其他的行业。比如如何分配订单的问题:人多人少的时候该如何做,高峰期、平峰期又如何做;在有需求时要考虑附近乘客和司机;考虑乘客以及附近乘客;乘客、司机偏好等等。这其中的变量和因素太多。
滴滴很早就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算法结合起来,优化派单的效益,提升用户体验,降低司机油耗成本。
而真正能带来革命性变革的是新能源和无人驾驶。网约车的成本包括车辆折旧、燃料成本和人工成本。
按照60万公里报废,一辆普通15万的A级车,每公里是0.25元。而燃油车在市内跑,每公里的油耗成本要0.5元左右,司机工资每公里成本也在0.5元以上。
要降低成本,新能源以电带油,人工智能替代司机是最有效的。如果是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每公里电耗不足0.1元,无须司机成本,一旦成功就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苹果正在研发无人驾驶的电动汽车,同时又投资了滴滴。所以滴滴在苹果旁边设立研究机构,发力人工智能。
一旦科技突破,那么滴滴的利润会瞬间暴涨,成为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所以滴滴的未来在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