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这些隐藏在身边的消费陷阱,你都知道多少?

   时间:2017-03-22 18:34:17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3月15日,央视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如约上演,诸多消费欺诈案例和网络安全隐患让观众们大跌眼镜。同一时期,国内最大的第三方网络安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安全联盟联合中国消费者报发布了《2016年度网络消费欺诈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纵观晚会与《报告》,我们发现,随着大半人口接入网络,“互联网+消费”已成为时代主题,消费陷阱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并且伴随着信息泄露、支付安全等棘手问题,网络消费欺诈的形势相当严峻。

网络消费欺诈多元化高发

据晚会的曝光案例和消费预警环节展示,大到买卖交易,小到户外充电,都可能落入陷阱,消费骗局不仅数量多,而且方式多元化。《报告》数据显示,最近一年,网络消费欺诈举报量达15.9万条,其中经审核认定的恶意网址有4.5万条,这些诈骗信息涵盖了网购欺诈、互联网金融诈骗、中奖欺诈、积分兑换、虚假兼职、网络充值、虚假红包、信息获取与泄露、APP欺诈等数十种类型,骗局随时都存在于消费者周遭。

虚假信息正成为网络毒瘤

晚会首先曝光了互动百科的虚假词条,“极藻5s”号称一肝癌患者服用仅7天癌细胞就不见了,国家药监局网站上却查不到任何相关信息;而一位号称获取“国家医学进步奖”的中医,其实是陕西渠子村的一家没有行医资质的小诊所……记者调查发现,只要花4800元钱就可以开通 “百科词条认领”服务,随意杜撰并发布虚假广告进行圈钱。《报告》信息获取章节中指出,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是自媒体时代最大的毒瘤,不仅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社会秩序,更可能导致一些无法预知、无法挽回的后果,比如2016年备受关注的在线医疗领域,搜索引擎、分类信息网站中的虚假医疗信息导致消费者盲从选择和错误诊断。

《报告》还强调,电商体系中的虚假信用——刷单炒信、好评发现、站外刷评论等作假手段的背后是黑物流、非法软件、贩卖个人信息等众多互联网黑灰产业,其危害的是整个互联网和社会诚信。其余常见的虚假信息还包括:明星的八卦谣言、国家政策的虚假发布和评论、、对某一事件的虚假宣传,特别是涉及“虚假慈善”、“违法执法”等、封建迷信宣传、医学养生谣传等等。

网购是网络消费欺诈的主流场景

晚会中披露,跨境电商平台惊现日本“核污染区”食品,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发现,国内涉嫌销售日本核污染食品的网上商家初步统计已达13000多家。据《报告》数据,网购欺诈是接收举报最多的类型,达到了总量的35.23%。网购过程涉及的环节、对象、渠道、工具众多,跨境电商、拼购团购等新潮模式受追捧,为诈骗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脚本。其中,售卖非合格合规、假冒伪劣商品这一类型,在网购欺诈中占比达到11.89%。除此之外,网购欺诈还包括退款退票、虚假优惠、钓鱼网站、O2O交易欺诈等诸多种类。

值得注意的是,大众熟知的网购欺诈多发生在电商平台交易中,但在社交网络和共享经济带动下,微商、微博团购、海外代购、同城交易、二手交易等O2O交易模式火爆非凡。由于经营门槛过低、缺乏平台监管,商品质量和卖家素质都良莠不齐,其中涉及诸多虚假宣传、骗货款/运费、传销、免费领奖等类型的欺诈。

信息泄露导致精准化诈骗愈加流行

据晚会曝光,郑州的一支“三无体检队”,无资质、无医学背景、无认证,由一家销售角膜塑形镜的科视视光公司和一家民营医院组织,进入郑州、开封、焦作等城市的几百所中小学进行体检,要求体检的孩子填写“视力异常登记表”获取其个人信息,截止到目前已获得134280条学生信息。之后科视视光公司谎称为郑州市中小学近视防治中心骗取家长信任,给众多学生验配不合格的角膜塑形镜,或致角膜上皮脱落,引发角膜感染。信息泄露带来的后果如此残酷,《报告》信息泄露章节中提到,网络信息的泛滥、监管不严和黑产势力的壮大置公民信息于透明,网络舆论可以让公民被任意人肉,黑客和信息交易黑市也可以非法获取、贩卖、利用公民的个人隐私,无序的广告骚扰、推销和精准诈骗让所有人如履薄冰。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拟建议制定《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全力保障公民信息。

手机已成为欺诈信息的最佳入口

晚会中,一段在公共充电桩泄隐私的视频让不少网友大跌眼镜:通过数据线的接口,可以获取用户手机权限,不仅能查看到短信、照片、通讯录等个人信息,还能收发短信、购买电影票。原来,充电桩通过开启安卓手机的“USB调试模式”,自动安装带木马的APP,就可读取手机数据、拦截通讯信息、盗刷微信支付宝等。从《报告》APP欺诈章节中看到,恶意APP存在偷跑流量、读取用户数据、隐性扣费、无法卸载等陷阱。当用户点击陌生网址、随意扫码、连接电脑时“开启USB调试”或“信任陌生设备”、在不正规的应用商店下载,都可能被安装上带木马的恶意APP。欺诈信息的传播渠道分布也显示,近一半的诈骗信息通过移动端传播,当手机集合了通讯、存储、娱乐、钱包等多重功能,越方便使用时越要小心。

时代在变 传销永不变

在全国各地,每天都有这样的会议,向老年人推销着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记者卧底一场“健康讲座”,他们首先打温情牌,与老人建立感情,然后填写资料套取个人病史,再邀请假名医演讲并会诊,目的就是销售无资质的保健品,一盒对外售价3980元的蜂胶胶囊,进货价只有65元,利润高达60倍。而许多健康讲座,不仅是暴利销售,还忽悠老年人交会员费成为健康大使,采用分层级计酬的方式促使他们进行传播扩散,帮助发展下线。《报告》的网络传销章节指出,传销如今喜好包装上互联网和金融投资的外衣,已发展出“多级分销招代理”的电子商务式、“消费多少返现多少”的免费获利式、“刷着微博月入10万”的网上创业式、“幸运博彩投1赢10”的网络博弈式、“买保健品拉人入会返50%”的爱心互助式等等形式。

据悉,3·15晚会播出后,相关执法机构已经火速彻查涉嫌欺诈的商家和企业,以期让消费者损失最小化。《报告》中已审核认定的数万条恶意网址,也早已通过安全联盟同步到全网进行拦截预警,以每天30亿次的风险提醒,为广大消费者避免了难以估量的巨额经济损失。

这些潜藏在每个人身边的消费陷阱,你都知道多少?一方面,我们期望国家完善法律、从严监管,从政策和技术上给予安心保障;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广大网友能够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积极举报欺诈信息,一起共筑网络安全的蓝天。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