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该有的都有了!为何手机厂商还对快充欲罢不能?

   时间:2017-04-01 15:59:29 来源:太平洋电脑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众所周知,手机现在已经普及快充,甚至很多千元机都已经支持了快充。你要没个快充技术都不好意思说新发布的机器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然而,虽然快充已经普及了,但似乎还有很多憧憬的东西。例如魅族在MWC发布了20分钟可以充满3000mAh电池容量的超级快充,以及荣耀Magic最高可达40W的MagicPower快充。

该有的都有了!为何手机厂商还对快充欲罢不能?

全民快充

智能手机发展到如今,电池的材质却还是祖传的锂电芯,一些新问世的电池技术因各种原因不能量产还未应用到手机上来,续航已成为影响手机发展最大的问题。为了提高手机的续航能力,有的手机厂商提高了电池容量,得到的往往是又粗又大的机身。然而,有些手机厂商则缩短了手机的充电时间,从而间接地提升了续航能力,这就是快充。

该有的都有了!为何手机厂商还对快充欲罢不能?

曾几何时,快充还是各品牌旗舰机的标配。不过,从去年开始,快充已经逐步普及到千元机型。在今年2月份发布的魅蓝5s更是配备了旗舰级别的18W快充,再次开启了千元快充新时代。随着千元机也已经普及快充,现在快充已经成为手机标配的功能。

国产谁最快?

在不久的巴塞罗那MWC 2017大会上,魅族科技发布了第三代快充技术 ,惊人的Super mCharge,官方宣称20分钟即可充满一部手机,从现场的使用体验也正证实并非噱头。为什么魅族超级快充能够快成一道闪电呢?作为最新的魅族超级快充技术,Super mCharge采用了11V/5A 全新高压直充方案,最高功率可达55W,20分钟便能充满3000mAh电池。

该有的都有了!为何手机厂商还对快充欲罢不能?

Super mCharge使用了全新的快充架构设计,并拥有多项核心的快充专利。高效的电荷泵技术使充电效率高达98% 。不仅安全,还能给你持久保护。Super mCharge有电压、电流监控调节机制等10重安全保护。数据线规格更提升到20V/8A,最高可以承载传输160W的电力,保证线材的安全。定制的安全电芯,在进行800次循环充放电后还依然拥有充足的容量。

从第一代mCharge的18W初探世界,到mCharge 2.0以24W领先问世,直至今天55W的Super Charge孕育而生,不得不夸夸魅族。

该有的都有了!为何手机厂商还对快充欲罢不能?

此外,在快充方面取得突破的还有荣耀Magic,采用了来自华为2012实验室研发的MagicPower快充技术,规格高达5V/8A,也就是40W功率,30分钟可充入90%(2900mAh电池)的电量。

该有的都有了!为何手机厂商还对快充欲罢不能?

荣耀Magic采用5V/8A低电压大电流的方案,也就是“直通的快速充电”。DC/DC降压的工作放到了适配器端,由适配器直接产生恒流源对电芯充电,绕过了手机里的充电管理IC,能够规避机身内部“高压到低压”转换带来的高发热。此外,荣耀Magic内置了智能IC芯片、温度保护芯片,同时在原装电源适配器、充电线中内置定制的智能保护芯片,形成充电过程中端到端的保护,让充电既快又安全。

手机快充的前世今生

OPPO是最早切入快充领域的手机厂商,相信大家对“充电两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广告词已经耳熟能详。OPPO的VOOC通过专用的低压大电流充电器和7针触头以及8触电的电池,实现了大电流充电这一技术。此后,手机厂商和芯片厂商也逐步跟进了快充技术,譬如高通、联发科都推出相应的快充协议。

该有的都有了!为何手机厂商还对快充欲罢不能?

实际上,市场上常见的快充技术基本都是基于高通、联发科快充协议研发的快充以及OPPO的VOOC闪充。由于基于不同的协议,因此并不是所以快充充电器都可以兼容。然而,USB PD协议也有可能解决该问题,实现快充的标准化。

该有的都有了!为何手机厂商还对快充欲罢不能?

USD PD协议的PD是Power Delivery,相较其他快充,PD协议的优势在于关注的是两个或者多个设备,甚至是一个基于USB接口的智能电网的电能传输过程,电能传输可以是双方向的,甚至是组网的,可以具备系统级供电策略。Quick Charge仅仅关注的是快速充电问题,电能传输是单方向的,不具备电能组网能力,不支持除了供电以外的其他功能。

该有的都有了!为何手机厂商还对快充欲罢不能?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PD协议得以普及,那么家里只用一个充电器就可以给所有手机充电,甚至还能给电脑平板、剃须刀和电动牙刷等产品充电。

小结:

手机快充的出现更像是目前电池瓶颈无法突破的手机行业在权重之下所使用的暂行方案。既然手机因为体积和重量原因没有办法将电池继续做大,牺牲一部分电池寿命来获得更好的充电体验,也可以说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当然,虽然现在快充已经普及,但是更快的充电体验,以及兼容性更高的快充仍然非常值得期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