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需求的真像:共享单车只是公共单车而已

   时间:2017-04-17 14:51:57 来源: 创事记 作者: Cidic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孵化器在孵化什么

我这一次去新加坡和往常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要求我朋友带我去新加坡的孵化器看看,因为据说新加坡现在创业热潮滚滚,连共享单车都有了。我的朋友在新加坡创业10年有余,对当地的环境非常熟悉。他带我来到他公司边上的一个孵化器,走过科技感十足的长廊,宣传报琳琅满目的门厅,孵化器是一个约3000平的空旷的大厅,各种适合办公的工位、会议室、小隔间,适合不同规模的团队。几万元的打印机,视频会议系统,路演厅,各种杂志书籍,咖啡饮料设备,还有一个小吧台,适合忙累了头脑风暴。

唯独没有什么团队在办公。有点人去楼空的景象。朋友解释说,这个孵化器是政府出资扶持设立的,按照美国知名孵化器YC的标准招聘和投资团队,然后孵化,不合格的3个月就要淘汰。然而进来的少,淘汰的多,慢慢的企业就不剩下什么了。

作为一个在新加坡创业多年并且活下来的企业,我朋友说各种创业组织和机构,设计了很多活动,他参加,但是不是很喜欢。所谓的活动,聚集各行各业的创业公司交流,本意是好的,效果也是好的,但是就是太耗时间,一周4,5天在和其他CEO做交流,没时间做产品谈业务,也是痛苦。

“但是不这么做呢,孵化器就不像孵化器,失去了价值,变成了普通的办公室而已。”朋友摊摊手,“负责孵化器的人总得要让别人知道他做了点什么吧。”

我深以为是。去年我们做VR的时候,研究过上海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之类的项目,上海一共93家这样的创业空间,情况也类似。

然而我们几位熟悉的创业空间的朋友告诉我们,上海很多创业空间,都是原来的老厂房,制造业不做了,仓库没有了,现在改造一下,变成办公空间,如果打上创业的招牌,尤其是当下热门的行业,一是好招商,二是政府好扶持。理念越前卫越好,越前卫越好操作。去年VR火,去年众创空间排队找我们VR团队做活动,今年不火了,众创空间躲着我们VR团队。今年流行人工智能、共享经济,众创空间都在招这类团队。

所以关于孵化器、众创空间的需求,即使在创业热潮澎湃的城市,也并不一定来自于创业者。新加坡、上海交通和通讯如此之发达,信息流动如此之迅速,很难想象,一个创业团队,有多大可能闭门造车,或者离开了孵化器就不行了。然而政府支持创业,追求产业升级转型,有落地的需求,闲置的老厂房有再利用的需求,这是需求的真相。

什么人才会玩VR

我们团队2015年底开始做VR,从媒体开始,2016年觉得可能有机会行业要起来了,试水了一个小的VR游戏,到Chinajoy的时候出了demo,同时开了直播间、开了线下体验店,8月份整个行业遇冷,我们直播停了店关了,又回归做媒体。

我们团队一直讨论的一个话题是,VR到底会不会火。2016年初的时候,市场很热闹,淘宝上铺天盖地的各种塑料的、纸质的谷歌VR眼镜,各种一体机的厂商层出不穷,国内外的游戏厂商都很积极布局,很多大小团队也真的开工在做VR项目和产品,各种媒体活动多的时间都不够安排,投资机构也多次强调VR就是未来。一片繁荣的景象,以至于2016年的ChinaJoy上,70%的游戏公司都多多少少涉及了VR产品,20%的公司都推出了成品游戏或者demo,那几天在上海,你不做VR的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彼时因为HTC开始发货了,刚开始的时候还要走黄牛才能拿到货。因此上海的VR体验店也雨后春笋版的生出来,高峰期大约有300家大大小小的。主流的VR体验店都是在办公楼或者租金便宜的商铺辟出空间来,放上3,4台HTC VIVE,买一些主流的游戏,按照小时收费,100元上下每小时。一个体验店主很认真的跟我说,VR是有技术含量的,这个不是蛋蛋椅,VR是真正的未来。

我们当时做VR媒体,是很早接触VR这个行业的,接触的早有一点好处,就是我们发现,其实2015年中到2016年初,VR产品没有什么变化,总的来说一直很差劲。所以我们有点疑惑的是,如果产品不行,有没有人玩呢?所以我们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我们没有直接开店,我们扛着一些机器,主动的跑到企业那边去给人体验,当时主要跑得VC和基金,这些群体对新科技比较好奇。

然而到了8月,这个行业突然冷下来了,突然的让人有点莫名其妙。各大VR产品的销售数据都不好,游戏内容推陈出新很慢,游戏品质很差。所以很多人在7月ChinaJoy被科普过一次VR之后,就不再玩了。这样就发生了连锁反映,体验店不开了,游戏项目不做了,各种服务公司倒闭了,媒体阅读下滑了。

在那个突然就变得很艰难的时期,我碰到过一位VR行业的前辈。说是前辈呢,因为他是早几年专注做蛋蛋椅的。蛋蛋椅是几年前在各大商场里都能看到的一种设备,带上个VR眼镜,在一个蛋形的椅子里,边看边晃。这种设备外观很酷,里面坐上去的人,有的也会大喊大叫,虽然你不知道是痛苦还是刺激。老实说,我个人体验,这类产品,就是糊弄小孩子的,大人如果愿意玩第二次的,一定是闲得蛋疼。

“对啊。”这位靠蛋蛋椅年入千万的前辈说,“就放在商场中庭里啊。小孩子要玩,大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就觉得让小孩子体验下科技也不是坏事儿吧。小孩子理解不了,玩了一次还要玩第二次,小孩子不怕晕。”

“一个蛋3万,运气好一个月就回本啦。”前辈苦笑着说,“但是我做VR做VR,今年被VR革了命咯。”虽然他这么说,但是我在上海的大型商场,蛋蛋椅还是被一群熊孩子包围着。

自我们上次对话大半年过去了,PSVR已经异军突起了,全球范围内销量近百万。但是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VR的需求在哪里?什么人才会玩VR?这个恐怕还没有很好的答案。

共享经济是什么人的需求

在VR消停之后,今年声势浩大的是共享经济的崛起。我自己是很喜欢共享单车的,作为一个常年拍不到沪牌的人,我现在骑自行车到地铁站上下班,绿色又健康。写不出文章的时候,我会去上海大学骑车。去超市也骑,去喝咖啡也骑。共享单车几乎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难以想象,没有共享单车的话我的生活如何自理。

然而我最反对的就是共享单车的名字。因为这个根本不是共享经济,这个是公共产品而已。如果一个东西是大家用的就是共享,那公共厕所可以叫共享厕所。Airbnb之所以是共享,因为房间是闲置的私有财产,由私变共,算是共享。

但是做为消费者,我并不想如同一个孔乙己一般计较这个定义或者产权归属。但是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而且关乎到共享经济的生死存亡。我们这样推理:我每次骑完车,纠结的事情是,如果我骑了非电子锁的自行车,比如OFO,用完了之后,要不要把密码打乱。

这个事情让我很纠结,因为后面涉及的问题很复杂。首先,作为使用这个服务的契约的一部分,我应该使用后打乱。其次,这个行为没人监管,我可以不打乱,但是这样很不道德,这个设计挑战了我的人性。

再次,虽然这个不道德,但是不打乱的好处在于,下一个人可以更便捷的使用这个自行车,这样整体提升了社会效率,因此,如果一个不道德的行为提升了社会效率,也许没那么糟糕。

再再次,我不打乱密码,虽然社会效率的提高,但是牺牲了这个共享单车公司的经济利益。所以如果这个产品本身是个公共产品,提升了社会效率就完成了使命了,经济利益其次。但是偏偏共享单车定位模糊,我不能确定它是不是公共产品。

再再再次,虽然这个共享单车公司的经济利益有可能被我这种人牺牲,但是他们可能不在乎。这点我和多个共享单车的创始团队和投资方确认过,基本上大家一致的目标是被BAT或者A股上市公司收购,或者和竞争对手合并。虽然也有个把公司志在独立IPO,但是无奈目前市场上搅屎棍太多,只能且行且珍惜。

因此我常义愤填膺的想,我应该努力的去骑那些搅屎棍公司的车,并且主动不锁、号召大家不锁车,这样这些公司会加速倒闭,市场上剩下2,3家公司,我们才能享受到稳定的共享单车服务。不然向滴滴这样的企业,虽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自己也背负着沉重的融资包袱,这些债,早晚要消费者还的。

所以如果国内的共享单车不是1元、免费、送红包,而是像台湾快乐单车那样定价的话,我还是自己买量自行车算了,或者走路。滴滴和易到的服务和价格,我现在就慢慢的承受不起了。

不过偷笑的恐怕是自行车厂商,这个曾经濒临倒闭、且不在国家供给侧改革范围内的行业,现在被互联网,莫名其妙的供给侧改革了,认认真真的去了一次库存。

这样让我想起年初拉我创业做单车的一个中介,他找到了自行车厂,找到了出资方,找到了技术团队,再来两个懂融资的人,这样一个新的共享单车创业项目,挑一个颜色,就可以开业了。

“自行车厂肯定愿意干的,资本方呢也谈定了,因为这种项目好退出,B轮就可以买一点,估值翻的快。”新天地的星巴克里,中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跟我分析了解放前的局势,“其他都很简单,都很简单。”

我想跟这个团队讨论下单车的收费定价或者商业模式的问题,但是突然发现这个问题,中介大哥、自行车厂代表、投资人都不能回答,因为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上,因为目的是做大规模被并购,盈利这个问题也不重要。

免费的东西永远有需求,低于市场价的东西永远有需求,就想超市里便宜2毛的鸡蛋,9点以前一定被大妈们清扫一光。这些需求是不是针对产品本身,是针对价格。上海新天地的房子不是刚需,但是要是2万一平肯定挤破头。

公共产品私人承运,在规章制度不清晰以前,大家各得所需,薅一点资本主义的羊毛。

00后为什么不用微信

最近对00后的研究非常多,最老的00后已经17岁了,开始在互联网上变成了越来越重要的群体,因此对这个群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是,这群人不用微信而是QQ。

挺多报告认真的做了数据调研之后有一些准确的结论,比如00后更追求个性,微信不够个性化,微信上有爸妈,00后不喜欢语音输入,00后更熟悉QQ而不是微信,QQ可以挂机,QQ电脑版更强大。这些诚然都是原因。

但是我们公司因为经营的面向00后的游戏的原因,我们的客服经常给我们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理由。有一次我们为了推广一个新游戏,要求用户把一个推广链接发给10个好友,换取一个礼包。仅此而已。然后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在分析原因的时候,一个客服说,“有个小孩子很可怜的求我能不能给他一个礼包,因为他的QQ上没有10个好友。”

我的微信上的好友上限已经快不够用了,而我也没有在小时候经历在互联网上找朋友的过程,所以作为一个80后我还是小小吃惊了一下。

在第二天和其他部门的同事聊天的时候我说起了这个事情,我同事说,小孩子的QQ的确朋友很少,不是每个人都会加同学,亲戚就更不要说了,所以小学生可能平均也就20个QQ上的熟人。

“小孩子的熟人关系很狭隘的。”我朋友说,“对新朋友渴望、诉求单纯、愿意花时间。”

因此我想到,微信上是没什么拓展朋友的功能的,如果根本没有人在上面,当然不会有00后去用。为了验证这个,我下午扔出去了100个漂流瓶,开了一下午的附近的人,跟所有的人打招呼。只有2个人理我,一个是买假表的。你可以试一下注册一个新的微信号,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看看多久能认识100个人。

QQ上反过来容易很多,大多数群是公开的,或者通过搜索搜群或者部落,就能找到一些类似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社交软件要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这个再简单不过了。微信上交不到朋友,没有满足00后的社交需求,所以00后不用。

然后当一个00后步入大学步入社会,社交关系变得丰富起来,对社交软件的诉求就变了。00后并没有和90后80后在社交关系拓展这一点上有本质的不同,虽然在学生时代接触的电子媒体不同,比如00后是接触手机长大的,我这一代是接触电脑长大的,但是我们读书的轨迹没有什么不同,2点一线的生活,基本到大学才结束。第一批00后明年开始步入大学。

人在长大,需求也会变化。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