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时间:2017-04-25 09:34:22 来源:中关村在线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P&E是国内最大的影像展,P&E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国产产品出征会场。虽然CES/CP+/Photokina/NAB之类展会上还很难见到中国品牌,但是在P&E主场,国货们却显得异常热闹。但是仔细看以下P&E的国货们,大部分都是三脚架、滤镜、摄影包等等,真正到镜头与相机,不仅品牌寥寥,产品更是稀少。究竟中国品牌在数码相机的正统领域生存现状如何,国产镜头的发展又是怎样的情况,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国产现状产品好做难在技术积累

国产镜头其实也就这两年才稍微被大家接受,也就是这两年才稍微有了些起色。虽然中国在胶片时代有海鸥凤凰珠江青岛等等一系列胶片相机厂商,但是在90年代末期几乎一并绝迹江湖。数码时代,中国已经很多年没有真正的相机品牌,有的也不过是一些贴牌产品。这两年,国产镜头似乎有了一些起色,从中一光学开始造一些入门级的廉价镜头开始,如今国产镜头算是遍地开花,品牌多,种类多,但是这样真的说明国产镜头进入繁荣期了吗?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从去年开始国产镜头进入了一轮高潮期

国产镜头的制造有三个特点:基本是手动镜头;基本是大光圈定焦镜头为主;多为APS-C画幅和无反镜头。简单来说,国内有良好的光学玻璃生产基础,而大光圈定焦镜头,哪怕是50mm f/0.95,都有很多成熟的基本光学结构可以遵循。因此,对光学结构颇有研究的人,可以凭借现有的镜片研磨技术和光学计算,就能够制造出大光圈定焦。但是对于变焦镜头,以人力设计难度就要大很多,需要依靠大型计算机的帮助,因此国内鲜有变焦镜头。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对于镜头制造来说,很多人认为设计最难,其实设计都有很多经典结构可参考,对焦、防抖等才难

对于国产镜头,如今国内比较知名的品牌首先是中一光学,也是国内最早一批生产数码镜头的厂商;这两年以高端镜头为主打的长庚光学,也就是老蛙镜头,剑走偏锋,多为其他厂商不常见的镜头类型;永诺镜头,以佳能老镜头为蓝本设计生产的镜头,也是国内唯一的自动对焦镜头。另外,很多厂商也已经加入了镜头设计行列,但是还没有太过于出名的产品。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其实很多镜头画质很好,而且规格很高,图为中一新发布的中画幅65mm f/1.4镜头

如果说数码时代的国产镜头如今进入了一个高潮期,那么未来几年就是筛选优劣的时间,优质的镜头厂商会继续做大,而以投机取巧为主的厂商则会慢慢被淘汰。如今国产镜头算是有些起色,但是国产镜头在销售方面仍然算是小众产品,只被一些特定用户所接受,未来的道路,还很长!

镀膜与对焦长期工程难以仿制

镀膜,一个看似简单但是技术含量很高,而且对成像至关重要的因素。镀膜技术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佳能/尼康/富士等厂商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如今镀膜技术已经更新了数代,而对于国产厂商来说,虽然曾经胶片时代中国的镜头厂商也由自己的镀膜技术,但是普遍技术老旧,而且已经很多年没有新技术诞生,而镀膜又是一个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技术领域,无法依靠短期的技术突破来改进。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对于镜头来说,镀膜技术是核心技术

如果细看目前主流的镜头厂商,都会发现镀膜技术基本是排在前三位的镜头技术,而且各家技术都完全不同,佳能最新一代镀膜叫ASC镀膜(空气球形镀膜),尼康这些年一直在用的是NCC镀膜(纳米结晶镀膜),而富士则是SuperEBC镀膜(超级电子波束镀膜),而蔡司拥有T*镀膜,宾得拥有SMC镀膜,而徕卡、腾龙、适马等等也拥有自己的独立镀膜技术。这些技术,几乎是各家厂商秘而不宣的秘密法宝,不论是任何方式都不可能购买到或者逆向研究得到。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这里我只是借助图片来说明下不同镀膜对光线的影响

如果说没有自动对焦只是限定了用户群,那么镀膜则是跟所有人相关的。镀膜一方面决定了镜头的成像质量,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色散。好的镀膜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反光,保证通光率,从而保证镜头的最佳画质。所以镀膜技术一直是各个镜头厂商不断改进的核心技术。目前,国内镜头厂商已经有一套自己的镀膜技术,但是现阶段看还不够完善,完善镀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焦与防抖国产镜头的软肋

对焦,这个或许是诸多镜头厂商最大的痛苦,国产镜头没有,早于国产镜头成名的三阳也没有,甚至于德国的老大哥蔡司也没有。蔡司或许是不想造,但是对于其他厂商来说,造一枚自动对焦镜头,难吗?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自动对焦与防抖,是目前镜头上最精密的部件

国产不是没有自动镜头,永诺有。不过大家也大概知道永诺的镜头的设计来源,其实笔者不反对这种做法,毕竟我们现在是从0到1的过程,这个过程肯定要吸收一些国外的设计经验和技术,但是未来的目的,肯定是发展成自己的成熟技术。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永诺是国内鲜有的自动对焦镜头,但是如何而来的大家都清楚

在对焦领域,有很多技术需要解决,包括:镜头马达设计、卡口电子协议、浮动对焦技术的应用、后对焦与内对焦技术的应用、实现全时手动对焦设计等等,并不是只研发一个对焦马达这么简单。可以说,日本厂商实现手动对焦到全部实现自动对焦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完善又用了十余年,如今国产厂商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到对焦就有一个问题,自动对焦需要吗?蔡司不是也没自动对焦吗?答案是:需要!现阶段来看,我们的镜头光学结构基本都是借鉴为主,所以我们不可能以高端研发为路线,虽然我们有很多看似高规格的镜头,但是可能整体水准连和三阳比也相去甚远,毕竟三阳已经形成了独立研发的镜头群和自主工厂产线。那么我们未来要想把行业做大,自动对焦是弥补缺陷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的镜头厂商想要真正成为一个镜头副厂,那么在未来解决自动对焦技术是不可绕过的话题。

如果说对焦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对焦之后,还有防抖技术需要攻克。如今防抖技术分为两个流派,机身防抖与镜头防抖,但对于镜头厂商来说,优秀的光学防抖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防抖技术的设计其实比对焦更难,例如适马在近几年间才使用上了现有的防抖技术,之前的防抖技术相当不够看。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相比于对焦,防抖元件要更精密更复杂,而且难以逆向

防抖组件的研发其实也就是近20年的事情,国产镜头其实如今发力完全可以追赶日本企业,但是防抖技术的难度其实比对焦系统更大,而且精密度要求更高,以现有小作坊的形式肯定是无法完成的。笔者认为对于一心做镜头的厂商,如果想要做到副厂水准,在对焦与防抖上加大投入,这个代价和决心都是一定要有的。

成本与制造国产镜头的未来方向

我们刚刚分析了国产镜头的设计难题,那么在现实中国产镜头制造还有哪些困难呢?我相信最大的一点就是成本,对于国内镜头厂商来说,面对日本和欧洲的土豪公司,可以说在财力方面是最大的缺陷,如果说我们可以通过天朝人民的聪明才智弥补设计的缺陷,通过手工的精巧技术弥补生产器材上的不足,那么,生产成本研发经费呢?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国产镜头的窘境,很大一方面是钱的窘境

对于现在的国产镜头厂商来说,数量屈指可数,专注于只作镜头的厂商更是少,中一光学,长庚光学,如今产线已经比较丰满的永诺,但是其他厂商基本还是处于配件厂商的分支产线而已,而且大部分是索尼卡口镜头而且大部分是APS-C镜头。要想生产好产品,必须要加大投入,中一从小作坊做起,如今已经是国产镜头的翘楚,长庚光学这两年发力也少,但是在产品上,又回到了第一页的问题,种类少,多为定焦,没有自动对焦技术。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国货要发展,未来路很长

说了这么多不好的话,那么国内镜头就没有什么优势吗?现在国内相机镜头发展不佳,但是监控镜头、特种镜头发展一直不错,国内有很多制作监控摄像机镜头或者特种镜头的厂商,而且国内还有很多上游厂商,例如凤凰,曾经是国内相机的代表,如今不做整机,但是仍然致力于生产光学镜片,很多国外镜头大厂的原件都来自凤凰。

虽然这些年,我们看到M43系统在国内也开始发展,例如大疆、小蚁微单,但是目前大疆主要集中于视频领域,而小米或者叫小蚁微单在国内的销量差强人意,而且M43本身就是开放卡口,没有可以复制到广泛镜头卡口领域的参考性。要做镜头,更多的还是需要全画幅,多卡口支持。

国产镜头这4个方面下足功夫就能赢得用户

M43传感器可以买,镜头可以定制,但是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对于国产镜头来说,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发展定位。如果说我们决定了走小而精的定焦路线,那么自主设计必然是重要的路径,三阳已经为我们开创了一条可以复制的道路,很多经验都可以借鉴。但是如果想要做大成为腾龙适马这样的副厂,我们就不能只依赖于定焦镜头系统,需要生产自动对焦镜头,需要自己的防抖系统,需要变焦镜头,不管是大变焦镜头还是专业镜头,只有这一类镜头才能积累足够的消费群体,从而做大规模。

国货当自强,前路依然困难重重,希望未来我们的某一家镜头厂商,可以真正做成世界范围内的镜头厂商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