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悲情的联想手机ZUK将纳入Moto品牌之下?

   时间:2017-04-28 09:49:33 来源:TechWeb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最近ZUK品牌将被联想所放弃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乎所有人都给ZUK打上了悲情的符号,为什么这个品牌引起业内唏嘘?实际上这个品牌出现才仅仅两年左右,或许在很多人眼中它的终结不是ZUK自己的结束而是整个联想手机的终结。

ZUK两年不平路

提起ZUK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手机品牌,但很多人对它的由来和发展历程并不清楚。2014年年底联想衍生出神奇工场,这个品牌致力于开发有趣新鲜的科技产品,并且为中小开发者提供帮助,虽然神奇工场一直独立于联想并尽量避免舆论上提及与联想的关系,但从联想发布会上对于神奇工场的支持以及种种迹象表明实际上神奇工场与联想还是密不可分的。

次年8月份ZUK品牌现身,第一款手机ZUK Z1面世,曾任神奇工场CEO的常程以ZUK品牌的掌门人身份出现。当时ZUK品牌极力规避自己与神奇工场和联想的关系,甚至不希望在报道中出现相关的说法。但业内都知道,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首款产品Z1上市还没有一年的时间,也就是在2016年第二季度,联想MBG负责人陈旭东宣布,神奇工场和旗下品牌ZUK重回联想,意味着这个品牌独立运作的时代结束了。当时联想手机部分的表现并不理想,旗下的品牌没有良好市场表现,被新兴品牌冲击严重,实际上曾经的中华酷联四大品牌当中,只有华为还算不错。

实际上回到联想的ZUK也没能让联想手机具备更好的发展,之后一段时间有传闻联想将放弃自己品牌的手机,将热门产品归类到ZUK和Moto品牌当中,也就是说之后联想单独品牌的手机不复存在了,而是完全由ZUK和Moto支撑。但从现在的结果上看,这个局面也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可以说这两年当中联想的变化频繁,最终目的还不得而知。

1

品牌合并已成定局

虽然没有正式宣布,但ZUK的的“消失”似乎已经成为定局。其实联想方面早有迹象,只不过大家没想到的是ZUK,毕竟这个品牌在两年当中还算表现不错。杨元庆曾经在去年年底的集团业绩沟通会上表示“未来品牌整合会进一步加强,Moto将会是我们未来智能手机的唯一品牌。”所以,ZUK被吃掉是迟早的事情,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媒体的报道,ZUK曾经的掌门人常程已经被调到联想MBG任职研发副总裁,在本人微博上的签名也证明了这一点,悄悄的去掉了ZUK相关字样,只是“联想集团副总裁”。另外有消息称,ZUK主要人员就被联想收编,另外还有一部分员工陆续离职。

2

常程的调离应算是ZUK品牌实质上宣告被合并的开始,尽管这个想法在去年年底就已经被暗示了。

这个说法已经得到了多名业内资深人士的证实,根据微博用户老梁的说法我明确告诉大家,没有,以后都不会有ZUK”,而潘九堂则叹息ZUK是倒在了黎明前,主要原因:1.ZUK其实算成功:作为仅2年新品牌,单款销量超过历史上开放市场2000档的联想手机,且真积累了一批粉丝;2.今年几大互联网价格杀手都消停了,市场环境在向好;3.目前最成功的OV华米都是非上市公司,联想需要一支没季度财报压力的编外军。

3

ZUK的产品都有哪些?

两年时间ZUK一共准备了四款手机,从Z1开始止步于ZUK Edge,不知道是常程本人的风格还是出于其他的考虑,ZUK的产品命名还是有些混乱的,让很多非粉丝消费者搞不清楚。比如首先是Z1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但之后并不是Z2而是Z2 Pro,之后的Edge也有些不明所以。当然命名方式只是一部分,既然他们品牌面向广大消费者而且号称要给降低消费者复杂的选择(Z1只有一个版本)但命名方式并不太“友好”。

当然手机本身还是很有特点的,根据市场反馈体验感还是不错的,基于联想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独立品牌更开放性的研发方式,ZUK几款手机的口碑还不错。

Z1凭借这简单的选择和比较务实的硬件配置,成为两千元以内价位上比较不错的选择。第二款Z2 Pro开始冲击高端市场,售价最高达到了2699元,而Z2可以看作是Z1的迭代,主要是弥补不同市场需求。

另外还有一款ZUK Edge手机就在去年年底推出,算是一款高性价比手机,不过可惜止步于此了。

今后ZUK品牌将何去何从还不得而知,但即便是纳入到Moto品牌当中恐怕也很难保持自我的独立性,毕竟Moto品牌要兼顾全球市场,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定式。有消息表示,未来Moto在国内的UI会使用ZUK的ZUI,毕竟Moto现在在国内的系统还是更相似Android原生,体验感算不上好。

尽管所有都被纳入Moto品牌,而且Moto现在属于联想,但对于联想手机来说ZUK的合并也已经意味着联想手机品牌的彻底终结,毕竟ZUK还能看作是续存,而Moto曾经有自己辉煌的时候。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